搜索
首页 其他

戴建业唐诗

1.教授魔性解读古诗 当事人是哪个学校的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教授戴建业

以下为事件新闻原稿,供参考: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火了。有人说,他普通话不标准,是大学课堂里的一股“泥石流”,但网友纷纷表示想听……

“你以为陶渊明种豆种得蛮好,实际上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绝不写诗。”最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的一段讲课视频火了。

先来看看网上流行的几个戴教授讲课片段。

评讲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普通的老师会从诗的韵律、意境评讲。而戴老师的方式是这样的:“种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不会写诗”。

八卦的戴教授还喜欢挖掘名人隐私:“三个人搞得蓬头垢面,都没有成仙,那才是一代浪漫的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悼念亡妻的古诗,经戴教授的解读后,突然画风一转,“这个XX,没有半个月就跟别人恋爱!”

2.大学老教授魔性解读古诗爆红,你的人生中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大学

这样的老师我也喜欢,就喜欢这种魔性的老师,他们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不死板,让学生很喜欢听,这才是所谓的寓教于乐。

要说我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大学老师,那就是我们的公开课哲学史老师了,他就属于那种知识量储备十分丰富,诙谐幽默,而且言语之间透露的一种让你十分向往的语气,他的课可以说座无虚席,基本上有很多学生去晚了就没有座位,有很多都是坐在大堂教室的台阶上,听他讲课。

他1米7多的个头,戴个眼镜,在我们学校哲学老师里面,应该算是资历最为深的了,他能够通过哲学给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反正只要是与哲学可以搭边的,他都可以信手拈来,一边教你,一边用他的知识量让你折服,他的课也陪伴了我大学四年的时光,就算我的公开课已经完结学分了,我还是想去听一听他的公开课,去领略它的风采。

3.最能反映陶渊明特点的诗

陶渊明诗歌特色浅析- - [img] /album/images/2005-10-06/10007033.jpg[/img] 文/李文彬 陶渊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宋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

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8篇,而其诗成就最为突出。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贡献甚大。

然而,由于陶身处晋宋门阀专权、浮靡文风盛行之际,其诗并不受重视。直到梁代萧统《陶渊明集》问世,人们才开始重视陶的文学创作;唐代时,陶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普遍承认;宋、清两代则出现了研究陶诗的两次高潮。

严羽《沧浪诗话》称:“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朱熹《朱子语录》也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我们认为:仅仅用“平淡”、“自然”来评价陶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去探究、去挖掘,逐步发现陶诗的真正艺术特色。 一 “质而实猗,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 晋宋之际正处文风之变,时尚以繁富促密为贵,而陶诗却追求恬淡自然。

“陶诗平淡,出于自然”。“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其一),在别人看来,诗中的景物是平淡的,然而在诗人看来,这些田园景物是真实的、自然的,不知要胜过那官场的华美多少倍。

因而,陶诗中我们找不到华美富丽的色彩、丝竹管弦的聒噪,更没有人工修饰雕琢的精致,有的只是平平淡淡、自自然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相见无尘杂,但道桑麻长”,榆柳、桃李、种豆、桑麻以及狗吠、鸡鸣等普通的田园景物以及田间劳作、邻里往来等平凡的日常农村生活,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出现在文人的诗作中,陶无愧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1.纯取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勒而不加色彩渲染。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即不加色彩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词藻,……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毕肖。”

(《语文知识词典》第10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陶正是一个善用白描写意的高手。他的诗以自然取胜,他写诗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但却能粗粗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还能于平淡中引发人丰富的联想。

比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 诗中抓取了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炊烟等几种常见的农村田园风物,然而所有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饶有意趣的田园: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使人仿佛听到了深巷中的犬吠,树头上的鸡啼……。这里的田园是宁静安谧的,淳朴自然的,在这里诗人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

2.语言平淡、平中有奇 凭陶的艺术修养,他并非没有绮靡的才华,然而,他那率真耿介的性情、“抱朴含真” (《劝农》)的追求以及对虚浮污浊官场的厌恶,决定了他不可能也绝不会去刻意推敲、修炼其诗歌语言。不仅如此,陶还尽力避开华美的词藻,挑选通俗平淡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群众语言。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更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与其理想追求表里如一。比如:“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等,这样的词句从表面看确实平淡、干枯,然细细琢磨一下,这不正是乡间农民淳朴、自然的日常道白吗?这不正与诗人的追求相谐吗? 再如《癸卯岁二月中作从弟敬远》中写冬雪:“倾身无希声,在目皓且白。”

寥寥数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以及出乎意外见到大雪时的惊喜之情。正如苏东坡所言“渊明诗初看散漫,熟看有奇句。”

二 景为情设,情景交融 打开古今中外的文学宝库,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几乎篇篇离不开情与景。作品中的景物因情感的不同而不同,随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情与景融为一体,令人难解难分。

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诗歌,其篇幅短小,容量有限。文字的限制加大了抒情的难度,这就要求作者惜墨如金,字字珠玑,赋予有限的景物以丰富的内涵,使它协助诗人“言志”。

1·抒发了诗人对黑暗官场和污浊现实的憎恨,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向往。陶一生几次出仕,多年为官,对东晋末年动乱时代的战乱,篡权,阴谋,危机司空见惯,对官场的虚伪,欺诈,互相倾轧深恶痛绝。

周旋于险恶的官场如履薄冰,使他心力交瘁。所以诗人一心要摆脱政治漩涡,过一种淳朴宁静,轻松愉快,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归园田居》之一中,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将观者比作“羁鸟”“池鱼”,将自己向往的田园比作“旧林”“故渊”爱憎分明,一目了然。由于诗人向往宁静淡泊的生活,所以诗中的景物大多悠然自得,整齐有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将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与尔虞我诈的官场相对立,抒发了自己脱离黑暗,重返净土时的欢乐心情。在诗人心中,村中的几缕炊烟,几声鸡鸣狗吠,都能使他产生“复得返自然”的喜悦。

至于采菊时物我两忘的境界,更令后人神往。陶笔下。

4.大学里的好老师该是什么样 戴建业算吗 都通过

大学是知识传承和演进的地方,老师是知识的传承者、推进者和守望者,他们用奉献、敬业和博学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和仿效。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一方面在讲台上见证着一些名师佳师粉丝众多,另一方面在象牙塔内看到了一些师生关系紧张畸变。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大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好老师的样子 再塑大学师生的“从游”关系 在大学,师生关系主要是通过以教学活动为载体而形成的,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是引领者,故称为导师;学生是习得者,通过跟教师习得知识和方法以及接受人格熏陶而获得发展的能力。

梅贻琦,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大学一解》是梅贻琦在主持西南联大常务工作期间,熬了一夜写出要点、由清华教务长潘光旦先生代拟的文稿。 据说,在当年的雅典学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亦师亦友”来形容。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则形象地比喻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从游”关系是大学师生关系的实质。

梅贻琦先生所说的“从游”关系,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贴近“熏陶”这个词,彼此之间疑义相析,教学相长。正是这样一种“从游”关系,教学活动才呈现出一个美妙的生命互动过程,教师展示生命的魅力,学生舒展生命的活力 。

怀海德认为:“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与少壮以从事创造性之学习,而谋求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陶行知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然而,近年来,大学师生间的这种“从游”关系却出现了反向“游离”的倾向: 学生逃离课堂或在课堂上做起“低头族”,老师成为学生口中的“老板”,关于大学师生关系畸变的议论也见诸报端。 大学师生关系为何出现这样一种状况? 究其缘由,还要从教学环境的变化说起。

首先是校园环境的变化。从理论上讲,保持宁静是大学的本质要求。

在宁静的校园,教师潜心从事教学活动,学生静心吸收知识给养。然而,大学又不是孤岛,大学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

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扩染到大学,比如社会的变化对校园的拉扯,对老师也好,对学生也罢,都产生了强大的外引力。教师或忙于科研项目,或疲于应对各种社会活动;学生或忙于求职,或疲于应对各种竞聘或。

大学师生之间的靶向一旦出现分离,亲近感就会自然趋弱。 其次是空间环境的变化。

教室的空间环境对师生关系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小班型上课时,教室的空间结构形成了学生仰视教师的空间效果,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教师尽情挥洒,学生倾心领会。

这种空间结构所带来的仰视效果,会让学生油然产生对教师的敬仰感。然而,为了满足扩招条件下的基本教学需要,大学的班型不断扩容,甚至有的班型超过百人。

特别是在阶梯教室上课,少则百人多则数百人。在这里,教室空间变成了学生俯视教师的空间效果。

这种空间效果,弱化了学生对教师的敬仰感。由于“向师性”趋向淡薄,进而也就慢慢失去了对教室这一特定空间所特有的兴趣。

此外还有技术条件的变化。教学过程是学生品读教师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带给学生思想的启迪、成功的体验、自尊的满足,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和美好;如果学生为教师娴熟的公式推导、流利的背诵或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也会油然产生对教师的敬畏感,进而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这样,教师在学生的欣赏中获得了愉快的教学体验,学生在对教师的欣赏中获得了愉快的学习体验。

在这种相互认同的愉快体验中,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最好的学习效果。然而,由于技术条件的变化,现在的许多教学活动依赖课件,教师成为课件的演示者,学生成为课件的观看者。

教师囿于讲台,忙于人机对话,一定程度影响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互应,课堂的气氛时常出现稀松清冷的情况,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趋向弱化。 大学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凡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的基石。在大学里,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代表,承担着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双重职责。

诚如德国学者包尔生教授在《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一书中指出的那样: “大学教师必须是良善之人,一个能够将伟大、高尚的思想灌输到学生心灵中去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对真理的强烈热爱、引以为荣的独立精神,以及能够自主摆脱傲慢虚荣的高贵谦逊的风度。” 大学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应该通过反思大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把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症结,重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充满融洽氛围的大学师生关系;对学生来说,不应成为消极的看客,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

尊师是第一学习动力,正所谓“亲其师,得其道”。在大学里,我们必须是一个自立的有才能的自我驱动。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