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韦应物 秋斋独宿 赏析这首诗的原标题为《同褒子秋斋独宿》,有人妄加删节,把标题改成了《秋斋独宿》,却不知自己是在弄巧成拙,因为此诗的妙处就在于“同褒子”三字,既然是“同褒子”在一起又怎么会是“独宿”呢?诗中给出了答案:因为月色皎洁、霜风吹竹,引起了诗人秉月夜游的雅兴,于是诗人披衣而起独自月下徘徊,还惊起栖息在树上的鸟儿,再回头看看屋子里的那位,还在一个人躺在床上打呼噜呢(诗人能够看到“褒子”一个人在屋子里呼呼大睡,说明月光非常明亮,既与第一句的“皎如烛”相呼应,又呼应了诗题中的“独宿”,不愧是大手笔)。 唉,可惜这位“褒子”先生不是张承民,让韦苏州错失了一次与东坡媲美的好机会。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回答问题秋斋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唐]【小题1】比喻,以烛比喻月;借代,借“晕”代月。 (2分)【小题2】相同点:两首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感。韦应物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秉文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道出诗人的孤独。 (2分)不同点:韦应物诗孤独中又有淡静;赵秉文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分析可知,“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分析可知,同:孤独。 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