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描写泰山的诗句杜甫描写泰山的诗句: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当人登上山的绝顶,就会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2.是如何得来的远古时期,日升日落,斗转星移,这些自然现象启发了人们最早的方位意识,而中国大多数山川是东西走向,人们总是看见太阳照在朝南的山坡上,古人以此现象为依据,造出了 “阳”字。 甲骨文的“阳”字,左部的符号表示山,右部的符号是“易”,表示太阳和阳光,整个字形表示太阳照在山的南面,这也 是“阳”的本义。 引申指太阳、日光;又引申为凸出的、表面的、外露的等义。 如果参照物是河流,在峡谷中人们总是看见阳光照在北岸,河流的北岸就是“阳' “阳”和“阴”是一对相对的古代哲学概念。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天和地、日和月、男和女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可以用“阳”和“阴”来比附。 阴阳不但相伴产生,而且相互转化,彼此消长。 在现代社会,“阳”字最常用的用法是组成“太阳”一词,“太阳” 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当初又是怎么命名的呢?其实,在古代,“太阳”一词起初并没有日光的意义,“太阳”是表示极盛的阳气。 古人认为,世界万物分为阴、阳。 柔软的、黑暗的、不明显的东西叫做阴;阳刚的、正直的、热烈的东西叫做阳。 而阴阳又有少阴、少阳、太阴、太阳之分。在这个世界中,最能代表“阳”的就是日光,于是日便叫作太阳。 而月亮在古时也叫太阴,“月亮”一词也是后来由于语言习惯演化的口语叫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