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堤春晓的相关诗词1、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 出自宋代诗人张炎的《南浦·春水》 原诗 《南浦·春水》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 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 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译文 水温转暖,湖光粼粼。 燕子归来,正好是苏堤春晓。鱼儿潜入湖水,在水面上留下圆圆的波纹;流水带走了缤纷狼藉的落花,还嘲笑东风不能把落花清扫干净。 在荒僻的小桥下,有小船从柳阴深处翩翩而出。如今池塘里长满青草,好似当年谢灵运在诗中表达的梦境。 溪水和白云一起流出空山,流水年年冲洗落花,却为何花香不消?看到路上新绿乍生,回想起在这孤村路我曾和友人一起游玩,结伴畅游,吟诗作乐。可惜当日的欢愉已成过去,只是满怀余情不了。 上次游玩的地方,此时溪上碧桃是增加了还是有所减少? 2、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 出自清代诗人赵翼的《西湖晤袁子才喜赠》 原诗 《西湖晤袁子才喜赠》 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 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 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 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 译文 我们不曾见面就早已知道姓名,这次意外相聚让我格外惊奇。 你的才华一定会长久流传,我有幸晚年见到你也不算晚了。二月的苏堤涨着春水,我曾像杜牧一般风流,如今却已鬓边生白。 一赏西湖一见你,不枉费我这里游玩啊。 3、番腾妆束闹苏堤。 留春春怎知。 出自宋代诗人马子严的《阮郎归·西湖春暮》 原诗 《阮郎归·西湖春暮》 清明寒食不多时。 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 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 人归春也归。 译文 清明、寒食节过了没多久,百花逐渐退去了原有的艳丽 色彩,慢慢凋谢了。 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腾衣柜,找出春 天穿的衣服,纷纷出城来到苏堤,尽情游玩。想留住春天的 脚步,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 一场大雨过后,花朵被雨水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柳絮 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赏花的女子似乎没有受到 什么影响,一步也没有移动,两个、三个游人结伴乘着船儿回去了,春天的脚步声也渐渐远去了。 4、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出自宋代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 原诗 《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 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 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5、北高峰上月轮斜,十里湖光共一涯。 出自清代诗人阮元的《苏堤春晓》 原诗 《苏堤春晓》 北高峰上月轮斜,十里湖光共一涯。 破晓春天青白色,东风吹冷碧桃花。 译文 北高峰上圆月斜挂,洒下淡淡月光,湖光显山色,明暗成对比,十里西湖引向深远处。春天的破晓时刻天空一片青白,一阵东风吹来,乍暖还寒,但鲜艳的桃花已经报告春天醒了。 2.关于苏堤的诗句以及对联鹦鹉曲 忆西湖 冯子振 吴侬生长西湖住。舣画舫听棹歌父。 苏堤万柳春残,曲院风荷番雨。 草萋萋一道腰裙,软绿断桥斜去。 判兴亡说向林逋,醉梅屋梅梢偃处。 和友人招游西湖 『明』 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 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 一声啼过苏堤晓。 西新桥 飞虹千尺挂湖西,犹是苏公旧日堤。莫道沧桑今古异,风流曾记昔年题。 苏堤春晓 『明』 张宁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南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 诗云:“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明代王瀛《苏公堤》“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 陆游也有 “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 3.苏堤春晓的由来公元1089年,苏轼来到杭州任知 州,这是他第二次来杭州任职(熙宁中曾通判杭州)。 这时西湖已有一半淤塞了。他向皇帝上了《乞开杭州西湖 状》,组织民工二十多万,开掘葑滩, 用挖出的葑泥在湖上筑起一条横贯南 北的长堤,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它南 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全长2。 8千米。 堤上有六座桥,名为映波、锁 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沿堤 遍植桃柳,春天早晨漫步堤上看西湖 在晨雾中苏醒,春风怡荡,新柳如烟。 所以称“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首。 当初苏轼筑成此堤后,还有一首 诗专记这项工程:“我来钱塘拓湖渌, 大堤士女争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工, 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 老葑席卷苍烟空。”形容大堤建成,连接六桥,横贯湖面,工程浩大,二十 五万丈长堤使湖底葑泥席卷一空。 万 顷碧波如苍烟碧空般清澈,六桥,也 像横亘于天河之中一般气势夺人。西 湖中名胜与苏轼有关的还有三潭印月。 这是苏轼组织民工用挖出的湖泥所堆 积成的一座环形堤埂。岛外的三座石 塔,最早为苏轼疏浚西湖时所立,原 是在水深处作为标志,禁止在塔所划 定的范围内植菱种芡,以防湖泥淤积。 原来的塔已毁圯,现存石塔为明天启 元年(1621)补立。塔形如瓶,三塔 鼎立,每个高2米多,塔身中空,周 围有五个圆孔,每当皓月当空时,塔 内点燃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中透出,就像一个个小月亮,与天空 倒映湖中的明月相辉映。 旧传湖中有 三个深潭,所以这处景物名三潭印月。 苏轼还写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 后雨》一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硏雨亦 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关于西湖的诗句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明代王瀛《苏公堤》中“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的诗句。诗句集中描写了苏堤醉人的景色。“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每到阳春三月,柳丝轻扬,翠浪翻空,碧桃吐艳,红霞满地,十里长堤,弥漫着绿烟彩雾,馨香馥郁,令人陶醉。明代张宁《苏堤春晓》诗道:“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南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诗云:“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陆游也有 “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可见,写苏堤都离不开烟柳、红桃、歌莺。 5.苏堤春晓苏堤春晓(Spring Dawn at Su Causeway) 西湖十景: 三潭映月 南屏晚钟 双峰插云 雷峰夕照 花港观鱼 柳浪闻莺 断桥残雪 平湖秋月 曲苑风荷 苏堤春晓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鸟。 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明·杨周 苏堤春晓俗称苏公堤,为西湖十景之首。 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全长2.8公里。宋朝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 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苏东坡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 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好鸟和鸣,意境动人,故称之为“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的。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 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唐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苏堤望山桥南面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题写的"苏堤春晓"碑刻。 苏堤长达二千余米,两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异,每逢阳春三月,柳树成烟,掩映湖面,风趣横生。有诗为证:树烟花雾绕堤沙,楼阁朦胧一半遮。 苏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六吊桥",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歌谣。 解放后六桥重新加固并拓宽,桥栏杆全部采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图案,保持古桥原有风貌。 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 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路。 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 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年),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所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堤上有名的还有六吊桥 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 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呢: 北宋时候,著名诗人苏东坡第一次来到杭州当地方官。他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 可是过了15年,苏东坡再来杭州当太守时,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芜蔓,就感慨上书,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决定要学唐朝诗人白居易,疏浚西湖,为杭州人做件好事。 疏浚西湖的告示张贴出来了,可苏东坡却被一件事难住了:疏浚出来的葑草湖泥堆放在何处呢?如果堆在西湖四岸,既妨碍交通,又污染环境;如果挑运到远处去,费工费事,何年何月才能将西湖疏浚好?愁得苏东坡三天三夜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稳。 第四天,他决定到西湖四周走走,看看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带上随从,骑马先到北山栖霞岭。 一看这里是通灵隐、天竺要道,堆放葑泥,显然不妥当。于是,想转到南屏净慈寺去看看。 他站在西泠渡口,正想上渡船,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苏东坡一听,心中一阵高兴:这不是在向我献计献策吗?对,天上可架“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长堤?这样,既解决了湖上葑泥堆放场所,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真是一举两得啊! 苏东坡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