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是否有描写歌声的句子如果有,请附上作品原文 编辑 伐檀 坎坎1伐檀兮,寘2之河之干3兮,河水清且涟4猗5。 不稼6不穑7,胡8取禾9三百10廛11兮? 不狩12不猎,胡瞻(zhān)尔庭有县13貆14兮? 彼君子15兮,不素餐16兮! 坎坎伐辐17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18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19兮? 不狩不猎,胡瞻20尔庭有县特21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22兮,河水清且沦23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24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25兮![3]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寘:同“置”,放置。 干:水边。 涟:即澜。 猗(yī):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jià):播种。 穑(sè):收获。 胡: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 廛(chán):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 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xuán):通“悬”,悬挂。 貆(huán):猪獾。也有说是幼小的貉。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 亿:通“束”。 瞻:向前或向上看。 特:三岁大兽。 漘(chún):水边。 沦:小波纹。 囷(qūn):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飧(sūn):熟食,此泛指吃饭。[2] [4] 白话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3] 创作背景 编辑 这里将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诗经选注》的看法,即: 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2] 2.诗经中是否有描写歌声的句子如果有,请附上作品原文编辑伐檀坎坎1伐檀兮,寘2之河之干3兮,河水清且涟4猗5。 不稼6不穑7,胡8取禾9三百10廛11兮?不狩12不猎,胡瞻(zhān)尔庭有县13貆14兮?彼君子15兮,不素餐16兮!坎坎伐辐17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18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19兮?不狩不猎,胡瞻20尔庭有县特21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22兮,河水清且沦23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24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25兮![3] 注释译文编辑词句注释坎坎:象声词,伐木声。寘:同“置”,放置。 干:水边。涟:即澜。 猗(yī):义同“兮”,语气助词。稼(jià):播种。 穑(sè):收获。胡:为什么。 禾:谷物。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 廛(chán):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狩:冬猎。 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xuán):通“悬”,悬挂。貆(huán):猪獾。 也有说是幼小的貉。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亿:通“束”。 瞻:向前或向上看。特:三岁大兽。 漘(chún):水边。沦:小波纹。 囷(qūn):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飧(sūn):熟食,此泛指吃饭。[2] [4] 白话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3] 创作背景编辑这里将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诗经选注》的看法,即: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问责。[2]。 3.描写歌声的古典优美诗句有哪些1. 空中几处闻清响,欲绕行云不遣飞。——(唐)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 歌 一作王郎中席歌妓》 释义:动人的歌声,由青楼传出,辐散到遥远的群山中,幽谷回音,空中几处响起清脆的歌声。歌声飘入云霄,妙音缭绕,似乎要缠住行云不让飞去。 2.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唐)刘禹锡《踏歌词四首-第二首一作张籍《无题诗》》 释义:唱完新曲,欢乐的女郎们跑远了,只有绿树亭亭玉立在红霞之中,间或传来鹧鸪的鸣叫。 3. 歌韵巧共泉声,间杂琮琤玉——(北宋)周彦邦《片玉词》 释义:高雅动人的歌声巧似泉水自流,轻柔婉转,浏亮圆润。其间偶尔可以听到如鸣玉器的水石相击之声,清脆悦耳,悠扬远韵。 4.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唐)杜牧《张好好诗》 释义: 张好好转目顾盼四周静坐的宾客们,然后猛然垂下衣袖,唱出了如同雏凤一般的清脆的歌声。 5.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唐)杜牧《张好好诗》 释义: 张好好的歌声清越、高亢,尽管琴弦的关纽也为之迸断,芦管也为之裂开,但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都无法与轻柔而上、绵延不绝的张好好的歌声相比,它响遏行云,震惊四方。 6.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唐)李白《赠汪伦》 释义: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7.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唐)白居易《琵琶行》 释义:今晚听到她的琵琶声,好像听到了仙乐,耳朵里只有这个声音,别的都听不到 。 8. 碧袖一声歌,石城怨、西风随去。——(宋代)史达祖《湘江静》 释义:“碧袖”二句,笔锋陡转,深入写愁。诗句没有写成,哀怨的歌声又突然传来,声声哀怨,融入秋风,把愁境的描写推进了一层。 9. 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唐)权德舆《杂兴五首》 释义:悠扬的乐曲嘎然而止,娇美的女子缓缓起座,掩面低眉欲要离去,周围的听众欢声叫喊,请她再奏一曲《刮骨盐》。句中将女子的沉静与周围观众的欢闹相比,更显出她高超的演技和谦逊的态度。 10.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宋代)晏几道《浣溪沙·唱得红梅字字香》 释义: 句中“红梅”指《梅花落》曲调。“柳枝”、“桃叶”,一语双关,它们既是曲调名称,又是歌女的名字。前句以艺术上的通感,用嗅觉感受出的“香味”来形容音乐的悦耳动听。后句进而衬托,强调别人的演唱比起那位唱“梅花”歌伎的表演要大为逊色,所以只好退避三舍。 4.描写歌声的诗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5.描写歌声的诗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6.描写歌声动听的诗句或文言文《老残游记》里有一篇,好像叫《绝唱》,描写了一位歌艺非同一般的白妞: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