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赤壁杜牧

1.古诗 杜牧 赤壁 的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按照许?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2.古诗杜牧的《赤壁》的赏析

杜牧《赤壁》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赤壁:赤壁山,在今湖北嘉鱼县东长江南岸。当年曹操渡江攻吴,在赤壁被周瑜打败。这首诗感慨当年获胜是由于正好碰上了一阵东风,否则曹操完全有可能胜利。

折戟:折断了的戟,之战争留下来的残旧兵器。

铁未销:铁还没有完全烂掉。

将:拿。

认前朝:认识到是前朝得遗物,同时也包含着要认识前朝的经验教训的意思。

不与:不给。

周郎:周瑜。当时很年轻,所以称周郎。

铜雀:台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曹操所建,供歌舞宴游的场所。上有楼,曹操置妻妾于其上。楼顶立有高丈五的铜雀,故名。

二乔: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古诗今译】

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之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倘若当年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恐怕就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被曹操深锁铜雀楼,春恨无限了。

【赏析】

杜牧(公元803-约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即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杜牧比李商隐的遭遇稍微好一些,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他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作品有《樊川文集》。

本篇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借古战场遗物——沉沙的“折戟”——咏叹历史,抒发现实情怀,感概曹操兵败赤壁实则天不作美。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作开篇以一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把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江底泥沙之中,经历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蚀,尽然没有腐烂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原来是赤壁战役中留下的遗物,着难免不引起是人的吊古伤怀之情。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这应该是诗人抒发感概之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种假设,如果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二乔”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用。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是对周瑜的嘲讽,也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是本篇的一大特点。

3.古诗杜牧的《赤壁》的赏析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艺术特色: 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扩展资料: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赤壁 。

4.古诗“赤壁”赤壁这首诗怎么写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译诗: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我把它仔细磨洗,认出是三国的遗迹.倘若当年,东风不将周瑜助,那么铜雀高台春光深,深锁住,江东二乔,沦为曹公妾.二、鉴赏: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三、考题 1、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4、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6、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7、《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得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8、《赤壁》一诗中抒写了历史兴亡感,想象奇绝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9、《赤壁》一诗中作者抒发感慨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0、《赤壁》中含蓄反映诗人抑郁不平心境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1、《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曲折反映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感慨.12、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5.请教杜牧《赤壁》的体裁赤壁 唐

杜牧是晚唐诗人,那时近体诗定格已经基本形成。

作为顶尖高手之一,杜牧的七律七绝都是出类拔萃的。唐代文人中,对于格律的把握,鲜有能出其右者。

应该不会发生失律的情况。 这首七绝相当有名,是截取了仄起、首句入韵的七律首联和颔联作为绝句。

定格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照一三五不论的常规,这首七绝是非常合律的。 您说的如果是指销字为平声,正是入韵的必须,用仄声就错了。

用《平水韵》可以判断绝大部分唐诗的韵字所属韵部和平仄。 在《平水韵》中,销、朝、乔都属于“下平声,二萧”,杜牧的用韵是完全正确的。

这是一首非常合律的七绝,是不用“拗救”的。 试按平水韵标注平仄如下,供您参考。

如果您对其中某字的平仄有疑问,在下再去核对,并为您注明。 折戟沉沙铁未销 仄仄平平仄仄平 自将磨洗认前朝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东风不与周郎便 平平仄仄平平仄 铜雀春深锁二乔 平仄平平仄仄平 答落崖惊风先生: 谢谢提示。

正是考虑到您说的因素,在下答案中才说了“用《平水韵》可以判断绝大部分唐诗的韵字所属韵部和平仄。”这样一句。

可以判断绝大部分,是现今大多数诗词古韵爱好者达成的共识。 我在爱问,也曾多次阐明不能用《平水韵》完全判断唐诗宋词用 字韵部平仄的道理。

那时没有《平水韵》,唐诗宋词的写作主要依据《切韵》、《唐韵》、《广韵》的韵部准则。 现在唯一有全本的是《广韵》,共有206个韵部。

即便用《广韵》来核对唐诗宋词,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因为《切韵》只有193个韵部,唐韵195个,广韵206个,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平水韵》出现于宋朝末年,由于历史原因,直到成为科考必修读物,才得以传遍元朝统一的大江南北。《平水韵》将原韵典中的一些韵部合并分拆,与唐诗宋词中的用韵和平仄,一定会有地方出现差异。

现代爱好古诗词的朋友也没有其他办法。就象《平水韵》中的一些字,《中华新韵》中已经完全找不到原来发音的影子了,更别说唐韵了。

我国疆域辽阔,人们分布在不同地区,同字不同音很正常。但杜牧堪称诗律顶尖高手,环境也比普通诗人优越,在下愚见,杜牧的诗几乎没有发生低级错误的可能。

当然,如果高人们愿意,完全可以即兴突破诗律。在历代盛赞的格律诗中,一般不会出现无意中失律的现象。

如果是古风,自然另当别论,但这真是一首很好的七绝。 注:沙字属于《广韵》“下平九麻”,《平水韵》“下平六麻”,应为平声。

抱歉,“唐诗宋词的写作主要依据《切韵》、《唐韵》、《广韵》的韵部准则。”表述的的确不准确。

应该说,唐诗主要依据切韵、唐韵;宋词主要依据广韵。 谢谢落崖惊风先生指正。

6.古诗 杜牧 赤壁 的赏析

赤壁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销:销蚀。

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写作背景这首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有情有致。鉴赏 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艺术特色从艺术上看,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