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什么姓氏

1.唐诗有什么特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

据《全唐诗》及其有关 补遗所载,现存诗有52000余首,作家2300多人。数量之多,作者之众,内容 之广,风格流派之繁,体裁样式之全,均堪称空前。

从题材内容看,唐诗几乎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个领域。大至国家兴衰、政治得失、社会动乱、战争胜负、民生疾苦,诸如盛唐时的对外用兵,盛唐 至中唐转折时的安史之乱,以及人民在其间受到的征戍与诛求之苦,中晚唐 的三大痼疾——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党争倾轧,无不写入诗中,号称“史 诗”的作品不计其数

小至琴技棋艺、书理画趣、虫鱼鸟兽,亦莫不人诗。 至于那些描写自然田园,歌咏日常生活,抒发离情别绪,赞美建功立业,向 往渔樵山林等传统题材,更多如雨后春笋。

而且形式各异,有纪游体、寓言体、赋体、传记体、传奇体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诗在反映现实的广阔 性和深刻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代。

它们从许多方面接触到当时社会的重大问 题,如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腐败无能、拒谏饰非、斥贤用奸都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谴责,有的甚至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以 至后人无不感慨道唯唐人方敢如此。同时他们对农夫织妇所受到的种种压迫 与剥削充满了深切的同情,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一大内 容。

它们还提出了妇女问题、商人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凡此种种都是前代 诗人没有或很少写到的。

唐诗的风格流派更是百花齐放。仅就盛唐而言,“李翰林之飘逸,杜工 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 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高木秉《唐诗品 汇总序》)。

其中,孟襄阳(浩然)、王右丞(维)等人与高适、岑参等人 还被后人奉为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在盛唐之前,还出现过以华 丽壮美著称的“初唐四杰”体和以精工纤巧著称的沈宋体,在盛唐之后,还 出现过以清丽精雅著称的十才子体、以平易通俗著称的元白诗派(亦称长庆 体>、以奇警峭劲著称的韩孟诗派、以精深婉丽著称的温李诗派等。

具体而论,唐诗派别虽多,但总体而论,唐诗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能把充实的内容与饱满的感情,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完美地 结合起来。而这几个因素本是诗歌的基本因素,唐诗不但能兼而有之,且能 将其炉火纯青地融为一体,故而能登上诗歌的顶峰。

唐之前的诗并非没有充 实的内容和饱满的感情,但苦于表现方法、艺术技巧尚不能像唐人那样随心 所欲,作起诗来难免有些板滞拙涩,缺乏活泼流动的韵味与风情。唐之后的 诗并非没有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但很多内容和感情早已被唐 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很难再有所创新,故而作起诗来难免或多从形式及人工 安排上用力,或摆脱不掉因袭的成分,使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情 韵。

但唐诗则不同,历史的机遇使它处于一种最佳的处境。它一方面能保有 充实内容和饱满感惰,一方面又能在写作技巧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因而唐人几乎开口便能写出好诗,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葡萄美 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感情真切,情趣盎然,仿佛一切皆从胸中流出, 并非在有意为诗,但写出来的却是一派有如天籁的真情神韵,这正是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可及处。

就体裁形式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包括“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薮》外编卷三)唐 人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既保有其古朴淳美的固有本色,又增加 其生动流走的新貌,特别是能吸收唐以来近体诗的优点,使其声情更加婉转 优美,摇曳多姿。

七言歌行体在六朝时尚属初起阶段,至唐亦蔚为大国。即 使是从南北朝起即已失去其音乐性的乐府诗,在唐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 步。

李白尚喜借旧题写时事,至杜甫则发展为“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 稹《乐府古题序》),专写新题乐府,从本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写实传统。 至白居易,更团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发起了新 乐府运动,使乐府诗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唐人在诗歌体裁上的最大创新还在于律诗。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富有 民族特色的诗体。

所谓律诗即要求按一定的格律程式来写诗。唐人吸取了六 朝永明体诗四声八病说和骈文骈赋崇尚骈偶对仗的合理内核,将其进一步规 则化,产生了新体的律诗。

这些规律主要包括:音调要合乎平仄声的规律。 即在一句之中,要以两字为节平仄声相间,尤其要使偶数字平仄相间,在一 联两句之内,要平仄相对,如五言的出句为“平平平仄仄”的话(七言只需 在前边加上与五言一二两字相异的仄仄即可),那么对句即需作“仄仄仄平 平”(七言则作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在两联之间,即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 联的对句之间要平仄相粘,如五言的上一联对。

2.古诗词中有哪些好听的名字

王维《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浦深:饶有意境,格调雅致,风格浪漫、开阔而安静的名字。

很多粑粑麻麻可能没有接触过这类风格的名字,乍看起来体会不出其中韵味,但不得不说,这类风格的名字在大城市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高格调姓名很有助于与特定群体人士交往。这个名字对姓氏的要求不算太高,与风格安静的姓氏配合效果最佳。

另外,岳姓女孩可以考虑岳照琴这个名字,虽文字很普通,但与典故契合,别有格调。周浦深、薛浦深、岳照琴。

惟静 : 安然舒适,岁月静好,听起来颇有诗风意味,但如果是女汉纸一般,还是不要用此名了,haha~如 夏惟静,温惟静。

3.出自古诗词的胡姓名字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将军行》 刘希夷 将军辟辕门,耿介当风立。

诸将欲言事,逡巡不敢入。 剑气射云天,鼓声振原隰。

黄尘塞路起,走马追兵急。 弯弓从此去,飞箭如雨集。

截围一百里,斩首五千级。 代马流血死,【胡】人抱鞍泣。

古来养甲兵,有事常讨袭。 乘我庙堂运,坐使干戈戢。

献凯归京师,军容何翕习。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一作《塞上闻笛》) 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建都十二韵》 杜甫 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

议在云台上,谁扶黄屋尊。 建都分魏阙,下韶辟荆门。

恐失东人望,其如西极存。 时危当雪耻,计大岂轻论。

虽倚三阶正,终愁万国翻。 牵裾恨不死,漏网荷殊恩。

永负汉庭哭,遥怜湘水魂。 穷冬客江剑,随事有田园。

风断青蒲节,霜埋翠竹根。 衣冠空穰穰,关辅久昏昏。

愿枉长安日,光辉照北原。 《感遇十二首》(十二) 张九龄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观柘枝舞二首》 刘禹锡 【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

神飙猎红蕖,龙烛映金枝。 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

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 燕秦有旧曲,淮南多冶词。

欲见倾城处,君看赴节时。 山鸡临清镜,石燕赴遥津。

何如上客会,长袖入华裀。 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

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

4.唐诗中人名

唐诗中的著名人名 丁启阵 一个人,要想身死名留,乃至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古人认为有三种途径: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是指品德修炼,立功是指建功立业,立言是指写作诗词歌赋、学术论著。而实际上,流芳百世的途径不止这三种。

据我观察,至少还有这样一种:诗文名篇的描写记载。 一个人,倘若有幸被文人写入诗文作品,碰巧这诗文又成为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

那么,尽管这个人的一生可能于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均毫无建树,但其姓名也能随着诗文名篇的传播而广为人知,乃至于永垂不朽。如果说因为自己立德、立功、立言而获得不朽名声的人是著名人物,那么这一类由于他人的诗文描写而名留后世的人,我们不妨称之为著名人名。

唐诗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著名人名。这些著名人名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姓氏+官名,第二种是姓氏+排行,第三种是姓氏+身份,第四种是姓名具足者。

姓氏+官名的如: 杜少府。见于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少府,是当时县尉的通称。杜少府,即姓杜的县尉。

关于这位杜少府,我们除了知道他是王勃的朋友,曾经从长安外放到蜀川(今天四川省崇庆县)做县尉这两点之外,充其量还能推测他是一个感情较为脆弱之人——因为,王勃的送别诗里勉励他“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陆郡丞。

见于杜审言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晋陵,唐郡名,即今天江苏常州市。

关于这位陆郡丞,我们还知道这样两个信息:与杜审言相熟,写过《早春游望》一诗。 韦参军。

见于高适诗《别韦参军》。诗中有下述句子:“……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可见,这位韦参军(军职名),是高适最铁、最有共同兴趣的朋友。 房兵曹。

见于杜甫诗《房兵曹胡马》。兵曹,即兵曹参军事,也是军官职位。

这位军官立过什么军功,我们一无所知,但是,我们知道他曾经拥有一匹好马。这匹来自大宛(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费尔干纳盆地)的好马,瘦而神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年轻的杜甫,在它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姓氏+排行的如: 魏大。

见于陈子昂诗《送魏大从军》。魏大,即魏氏家族兄弟辈排行老大。

这位魏家老大,我们知道的信息有:与陈子昂相熟,即将去参军,陈子昂对其寄托了厚望,希望他能像春秋时晋国大臣魏绛那样消除边患,建立军功。 元二。

见于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的诗十分有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更是情深意长。

此诗当时即被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子,即“阳关三叠”,一唱三叹,流传至今。但是,这个引发王维写出千古佳作的人,我们却只知道他姓元、是元氏家族同辈中排行老二这一点儿情况。

后来,杜甫诗《送元二适江左》中的元二,不知道是否同一个人。杜甫诗中的元二,是一个“负气好谈兵,游诸侯间”的人(清人浦起龙言)。

卫八。见于杜甫诗《赠卫八处士》。

关于卫八有不同说法,有人怀疑是蒲州隐士卫大经的族人,有人说是卫宾,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们所能确知的,他是杜甫的朋友,生育有多个儿女,曾经于战乱岁月招待过杜甫一顿简单却令其倍感温馨、感慨万端的夜宵——“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黄四娘。见于杜甫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两句,足以使黄四娘名垂千古。然而,黄四娘何许人,历来有不同说法。

苏轼心目中她是农村妇女,浦起龙断言她是妓女,也有人认为她是有身份的女人,我曾做论文考证其为“花禅”,即妓女出身后来遁入空门做了尼姑。 刘十九。

见于白居易诗《问刘十九》。这位刘十九,是白居易在江州做司马时的朋友。

诗中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句,白居易邀其同饮,可见也是喜欢饮酒之人。据白居易另一首诗《刘十九同宿》所言,这刘十九是嵩阳处士,是今天河南登封县人。

姓氏+身份的如: 颖师。韩愈、李贺均有《听颖师弹琴》诗。

这位俗姓颖的出家人,曾向多位诗人请求作诗表扬,可见他不但会弹琴,更深知名人的广告作用。 吴处士。

见于贾岛诗《忆江上吴处士》。这位吴处士大约也喜欢苦吟诗歌,某年夏天曾跟贾岛在长安相聚,后来乘船去了福建。

姓氏具足的如: 辛渐。见于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天宝元年前后(742)的一天清晨,辛渐要从江宁县(今天江苏省镇江市)去洛阳,当时任江宁县丞的王昌龄在西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送行。从王昌龄托其转述的话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看,辛渐大约是王昌龄不错的朋友。

汪伦。见于李白诗《赠汪伦》。

汪伦只是安徽泾县一个普通百姓,善于酿酒,大约也喜欢诗歌,崇拜李白。有一次他邀请李白到自己家乡一游,并以美酒相款待,送别的时候还在岸边踏歌。

李白一时高兴,吟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诗句,令后人艳羡不已。据说,汪伦的后代也为此感到自豪,一直把李白的诗视为珍宝。

李凭。见于李贺诗《李凭箜篌引》。

从李贺诗歌猜测,李凭大约是当时以弹奏箜篌著名的梨园弟子。 品读唐诗的时候,一方面,这些原本籍籍无名之人。

5.取自诗词的名字

2005年6月25日申时生人八字为:乙酉 壬午 庚申 甲申 四柱中日干生于午月不得令,行运宜行土金运为佳。

故取名时在名字的数理上应加入土金的数理,其中用土最佳,因午月之火能生助用神。 经过对你小孩的四柱和姓名学原理进行了分析后:下面仅提供几个名字给你参考之。

建议贴主自己去查字典选取第二字是13画的第三字是10画的字,可以诱导姓名主人趋吉避凶(以繁体字为准)。 程琪芮 程诗轩 程诗哲 程琦芯 程荷芮 程12 13丙午 *13 25戊辰 *10 23丙午 ———————— 总格35 戊辰。

6.出自古诗词的胡姓名字有哪些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将军行》 刘希夷《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一作《塞上闻笛》) 高适《建都十二韵》 杜甫 《观柘枝舞二首》 刘禹锡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将军行》 刘希夷代马流血死,【胡】人抱鞍泣。

古来养甲兵,有事常讨袭。《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一作《塞上闻笛》) 高适【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建都十二韵》 杜甫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议在云台上,谁扶黄屋尊。

衣冠空穰穰,关辅久昏昏。愿枉长安日,光辉照北原。

《观柘枝舞二首》 刘禹锡【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神飙猎红蕖,龙烛映金枝。

相关
下一篇
安谧唐诗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