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过后是宋词学案

1.唐诗过后是宋词葛兆光 赏析

《唐诗过后是宋词》是葛兆光先生写的好不好?何来的丁肇中 那是著名的物理学家首先,葛文对现在的流行歌曲并不反感,反而为之说了很多好话,他说:“仔细看看最近的流行歌曲,其实文人不必保持那种无谓的骄傲,流行歌曲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会用甜得发腻的情话缠绕少男少女了,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为赋新词强说愁似地硬拧眼泪了,好象渐渐长大了似的,……最近几年,我看到一些写得相当不错的歌词,歌词里有不少意象很美也很有深意,你就是把歌名列出来也能感到这一点,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别在异乡哭泣,打不开的锁,锁住了一个未圆的梦,背心,感觉捉摸不定,没有道理可寻,读来好象比那些号称诗的诗更像诗?好象近来词的作者也腻歪了从胸口一喷就到嘴边的写法,除了找一些和过去不同的主题之外,还在想方设法变化词的风格,有的搀上一些古典诗词的句子,像《涛声依旧》借了《枫桥夜泊》,有的用上一些日常朴素的话语,像《小芳》就写得像白话,有的参考民歌的连章形式,像《弯弯的月亮》前几句就是辘轳体的变体,好象作者们也希望自己的词不要那么浅白没味,开始拐几个弯,兜几个圈……”这说明葛文是从艺术的角度对歌词进行比较严谨的评析的。

当然,葛文并没有认为流行歌词就是最高水准,他说:“流行歌曲自身有没有素质取代诗歌成为人们各种情愫的寄托与表现,它能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技巧使流行歌曲得到普遍的认可? 在这一点上,流行歌曲有时又欠了一点火候,……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 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不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帐,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蔚为大观? ”这个分析也准,不管同学们怎么反对(也许是因为自己喜欢的歌的歌词不被葛文所理解),流行歌词的艺术成就始终不如古典诗词。不过我这么说,严格来说,逻辑上也是有问题的。

因为古典诗词虽也有公共场合的传唱,但其创作是一种个人行为,是有相当的文化根基文人抒写个人心志的一种内省的艺术表达方式;而现在的流行歌曲,其制作过程是模式化、产业化的,更注重商业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大众接受的需要,也因为文字改革的历史原因,流行歌词本来就是用白话写的,凝练性、音乐性当然不够——它根本就是一种伪艺术创作哪。声明:我这个判断是纯学术性的,不含褒贬意思在里面,我自己也很喜欢流行歌曲啊!目的不同,媒介不同,产生的效果自然不同,无论流行歌词对古典诗词有如何的借鉴,也是得其形而非得其神,所以葛文虽然结论对,但原因分析未必准确——流行歌词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技巧本不必提高,否则,它就不是流行歌曲了。

把古典诗词和流行歌词做艺术成就的比较,就像让关公战秦琼一样。——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比较在逻辑起点上的错误,我给出一个相对来说较好的参照系供比较——如果要看古今诗歌艺术风格的不同,或曰高下,应该把古典诗词和现代白话诗的创作进行比较,虽然不是同一种媒介的诗歌创作,但至少严肃现代白话诗的作者是用严格的艺术构思去创作的,至少白话诗歌和古典诗词在手法和语言上的传承是看得出的,至少从凝练性和音乐性的角度说,这两者是处于同一个艺术水平层面的——别以为流行歌词可以唱音乐感就强,属于白话诗歌的音乐感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查良铮先生翻译的《青铜骑士》开头是“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另一位先生这么翻译:“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王小波认为前者是诗,后者是东北二人转,我认为很是,虽然从押韵说后者更密,但是属于诗歌那种庄严而徘徊的节奏却没有了。

其次,葛先生认为“唐诗过后是宋词”,这个判断很响亮,但窃以为又错了。一,唐诗过后,诗并没有消亡,相反,诗歌经过唐诗以想象、形象见长的高峰之后,走向了以理趣、理路见长的宋诗,可谓奇峰再现。

钱钟书先生有云“诗分唐宋”,指出唐宋诗的分野,其实不是时代的前后继承,而是艺术风格的不同,所以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说,“唐诗过后是宋诗”,或者更准确地说,“唐诗之外有宋诗”。二,宋词的任务是什么?或者说,宋词出现的意义是什么?从文学史的先后逻辑来说,葛文认为宋词是为取代唐诗而出现的。

其实,这是两种并行不悖、各臻其美的文体,还是张中行先生说得好“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如果真要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宋词,我的看法是,诗歌发展有其自足的需求,那就是,要表达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和日益细腻的情感,随之而来,诗后有词,是因为诗这种文体在表达上有限制,还不够自由,所以宋词应运而。

2.唐诗过后是宋词概括作者提出消除流行歌曲弊病

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

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只是因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非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3.什么是古诗什么是宋词

古诗古诗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 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 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 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 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分析,可使 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可引 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以及《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象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象特点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时,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 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牛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 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 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 自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 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画中,我们 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 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 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的意。

相关
上一篇
唐诗瘟疫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