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天都峰的诗句《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唐代: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释义: 黄山高耸四千仞,莲花攒簇三十二峰。 丹崖对峙夹石柱,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 忆往昔,我曾登临绝顶,放眼远眺天目山上的老松。 仙人炼玉的遗迹尚在,羽化升仙处还留有遗踪。 我知道今天你要独往黄山,也许可以和温伯雪相逢。 为采撷精华辞别五岳,攀岩临穴,经历艰险千万重。 归来闲居白鹅岭上,渴了饮丹砂井中水。 凤凰叫时我即来,你要准备云霓车驾一起游览天宫。 来往陵阳仙山东,行走在芬芳的桂树丛中。 回曲溪流十六渡,青山如嶂立晴空。 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 扩展资料: 天都峰位于黄山风景区内莲花峰东南133°,与莲花峰直线相距1150米,北望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29.5米。列为黄山第三高峰。 天都峰,峰体拔地摩天,险峭峻奇,是黄山群峰之中最为雄伟壮观,最为奇险的山峰。其雄伟博大之气势,虽然高度不及莲花峰和光明顶,但卓立地表,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尽管海拔不是最高,但绝对堪称“黄山第一峰”。 二、天都峰诗句一、与天都峰有关的诗句: 1、唐代诗僧岛云初登天都,留下诗篇《登天都峰》: 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 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底。 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 欲下前峰暝,岩间宿锦鸡。 2、明代罗洪先的《游黄山题汤院壁》: 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 欲起轩辕问九鼎,道衣重侍玉虚君。 二、简介天都峰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 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 。 三、描写天都峰的诗句《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唐代: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释义: 黄山高耸四千仞,莲花攒簇三十二峰。 丹崖对峙夹石柱,有的像莲花苞,有的像金芙蓉。 忆往昔,我曾登临绝顶,放眼远眺天目山上的老松。 仙人炼玉的遗迹尚在,羽化升仙处还留有遗踪。 我知道今天你要独往黄山,也许可以和温伯雪相逢。 为采撷精华辞别五岳,攀岩临穴,经历艰险千万重。 归来闲居白鹅岭上,渴了饮丹砂井中水。 凤凰叫时我即来,你要准备云霓车驾一起游览天宫。 来往陵阳仙山东,行走在芬芳的桂树丛中。 回曲溪流十六渡,青山如嶂立晴空。 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 扩展资料: 天都峰位于黄山风景区内莲花峰东南133°,与莲花峰直线相距1150米,北望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29.5米。 列为黄山第三高峰。 天都峰,峰体拔地摩天,险峭峻奇,是黄山群峰之中最为雄伟壮观,最为奇险的山峰。 其雄伟博大之气势,虽然高度不及莲花峰和光明顶,但卓立地表,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尽管海拔不是最高,但绝对堪称“黄山第一峰”。 四、描写“天都峰”优美的句子有哪些天都峰上奇景很多。 峰顶突然平阔,有石室嵌立,可容数十人。室外有巨石,形如醉仙斜卧,名为“仙人把洞门”。 峰壁巨岩上,有“登峰造极”等石刻。文峰头极目远望,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巧石献奇。 若烟云乍起,披霞驭风,如入仙境。古诗有句:“任它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1965年5月,**题咏:“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我为在光明顶见到它的婀娜多姿而赞不绝口,为在天都峰见到它的直铺深谷而惊叹不已,我更为日出时那滔滔的云海而震撼。 登上天都峰,极目远望,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天都镇因处黄山天都峰之脚而得名,因依万连山庄而富饶。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 黄山千峰竞秀,有奇峰72座,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雄姿灵秀。天都峰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 天都峰,途中有一段长10余米,宽仅1米的“鲫鱼背”,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形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鱼之背,故名。天都峰,健骨辣桀,卓立地表,险峭雄奇,气势博大,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 。 五、登黄山记描写天都峰的句子早就听人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又经常遇到去过黄山的人讲述那里的奇景,还看到画家画的黄山,摄影家摄的黄山,黄山在我的心中就占了一个地位。我也曾根据那些绘画和摄影,再搀上点传闻,给自已描绘了一幅黄山图,挂在我的心头。 我带着这样一幅黄山图曾周游国内,颇看了一些名山大川。五岳之尊的泰山,我曾凌绝顶,观日出。 在国外,我也颇游览了一些国家,徜徉于日内瓦的莱蒙湖畔,攀登了雪线以上的阿尔卑斯山,尽管下面烈日炎炎,顶上却永远积雪皑皑。所有这一切都是永世难忘的。 但是我心中的那一幅黄山图,尽管随着游览的深广而多少有所修正,但毕竟还是非常美的,非常迷人的。今天我就带着我心中的那一幅黄山图,到真正的黄山来了。 汽车从泾县驶出,直奔黄山。一路上,汽车蜿蜒绕行于万山丛中,我的幻想也跟着蜿蜒起来,眼前是千山万岭,绵延不绝;但是山峰的形象从远处看上去都差不多,远处出现了一个耸入晴空的高峰,“那就是黄山了吧!”我心里想。 但是一转眼,另一个更高的山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只好打消了刚才的想法。如此周而复始,不知循环了多少遍。 还有一个问题一直萦回在我的脑际:在这千山万岭中,是谁首先发现黄山这个天造地设的人间仙境呢?是否还有另一个更美的什么山没有被发现呢?我的幻想一下子又扯到徐霞客身上。今天我们乘坐汽车来到这里,还感到有些疲惫不堪。 当年徐霞客是怎样来的呢?他只能自己背着行李,至多雇上个农民替他背着,自己手执藤杖,风餐露宿,踽踽独行于崇山峻岭中,夜里靠松明引路,在虎狼的嗥叫声中,慢慢地爬上去。对比起来。 我们今天确实是幸福多了。……就这样,汽车一边飞快地行驶,我一边飞快地幻想。 我心里思潮腾涌,绵绵不断,就像那车窗外的绵延的万山一样。汽车终于来到了黄山大门外。 一走进黄山大门,天都峰就像一团无限巨大的黑色云层,黑呼呼地像泰山压顶一般对着我的头顶压了下来,好像就要倒在我的头上。我一愣:这哪里是我心中的那个黄山呢?然而这毕竟是真实的黄山。 我几十年蕴藏在心中的那一幅黄山图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我心中怅然若有所失。但是我并不惋惜,应该消逝的让它消逝吧!我现在已经来到了真实的黄山。 从此以后,真实的黄山就像—幅古代的画卷一样,一幅一幅地、慢慢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出宾馆右行,经疗养院右转进山。 山势一下子就陡了起来。我曾经听别人说过.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是多少多少华里;在导游书上,我也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我原以为几华里、几华里都是在平面上的,因此我对黄山就有了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现在,接触了实际,才知道这基本上是按立体计算的。在这里走上一华里,同平地上不大一样,费的劲儿要大得多。 就是向上走上一尺,也要费上一点力气。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喘气流汗了。 我低头看着脚下的台阶,右手使劲地拄着竹杖,一步一步向上爬行。我眼睛里看到的只是台阶,台阶,台阶。 有时候,我心里还数着台阶的数目。爬呀,数呀,数呀,爬呀,以为已经很高了。 但是抬眼一看,更高、更陡、更多的台阶还在前面哩。想当年登泰山的时候,那里还有一个“快活三里”。 这里却连一个快活三步都没有。但是,既来之,则安之,爬就是一切。 我到黄山来,当然并不是专为来走路的。我还是要看一看的。 但是,在黄山,想看也并不容易。有经验的人说:“走路不看山,看山不走路。” 这确实是至理名言。这有点像鱼与熊掌的关系,不可得而兼之。 谁要想“兼之”,那就有失足坠下万丈深涧的危险。我只在爬到了一定的阶段时,才停下脚步,小心地抬头向身后和左右看上一看,但见峭壁千仞,高岭入云,幽篁参天,苍松夹道,鸟鸣相和,蝉声四起。 而且每看一次,眼前的情景都不一样,扑朔迷离,变幻万端。就连同一个地方,从不同的角度看,都能看出不同的形象。 从慈光阁看朱砂峰,看到天都峰上的金鸡叫天门。但是登上龙蟠坡,再抬头一看,金鸡叫天门就变成了五老上天都,在什么地方才能看到黄山真面目呢?我想,在什么地方也是看不到的。 我很想改一改苏东坡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黄山真面目,即使身在此山中。”我有时候也有新的发现,我简直觉得其中闪现着“天才的火花”,解人难得,我只有自己拍手(这里没有案)叫绝。 比如,我看远山上的竹石树木,最初只觉得—片蓊郁。但细看却又有明暗之别。 有的浓绿,有的淡绿。经过我再三研究揣摩,我才发现,明的是竹,暗的是松,所谓“苍松翠竹”,大概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又想改陆游的两句诗:“山穷水复疑无路,松暗竹明又一山。”一想到陆游,我又想到了徐霞客。 我们且看看他们登上慈光寺以后是怎样看黄山的:“由此而入。绝巘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 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他看到了奇山,又看到了奇松。 他看到的山同我们今天看到的几乎完全一样,这毫无可怪之处。但是他看到的松,有多少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呢?“愈短愈老,愈小愈奇”,难道在这几百年的漫长时间内。 六、有什么诗句天都峰天都峰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 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民谣有云:“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几则吟诵天都峰的诗句《次韵公显宫教实见天都峰》【作者】李弥逊【年代】宋孤峰突兀现青虚,喜若羁人望故都。 神马已驰身尚远,却疑真有二文殊。《由汤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有感》【作者】**【年代】当代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 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倏忽阴晴异,逡巡起伏迁。 云腾致雨气,水泻在山泉。偃蹇非松意,因人委婉传。 《画天都峰自题》【作者】刘海粟【年代】当代九上黄山绝顶人,纵横古今感微尘。笑煞天都峰巅客,人间咫尺数烟云。 《天都峰》【作者】范成大【年代】宋维帝有下都,作镇此南国。孤撑紫玉楼,横绝太霄碧。 晶荧砂窦红,夭矫泉绅白。晴云无尽藏,竟日袅幽石。 诸峰三十五,离立侍傍侧。会稽眇小哉,请议职方籍。 七、《登黄山记》中描写天都峰的句子有哪些一、登黄山记描写天都峰的句子: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2、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3、天都峰可真险呀,路边的石头晃晃悠悠,像快掉下来一样! 4、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二、关于黄山天都峰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 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 三、描写黄山天都峰仙风景的句子: 1、天都峰上奇景很多。 峰顶突然平阔,有石室嵌立,可容数十人。室外有巨石,形如醉仙斜卧,名为“仙人把洞门”。 另有仙桃石、天梯、鲫鱼背等奇景,以及探海松、舞松等奇松。 2、峰壁巨岩上,有“登峰造极”等石刻。 文峰头极目远望,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巧石献奇。 3、若烟云乍起,披霞驭风,如入仙境。 古诗有句:“任它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4、1965年5月,**题咏:“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 今有民谣:“不上天都峰,等于一场空。”意为游黄山而不登天都,等于虚此一行。 5、1983年,浙江温岭石工队又在半山寺上方,从天都的腰南侧峰壁上另辟新径至天都峰顶,全长1050米,共2175级台阶。沿途风光奇绝,为黄山增添了许多新的景点。 八、有关于山的诗词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贾 岛纪 汤 泉维泉肇何代?开凿同二仪。 五行分水火,厥用谁一之?在卦得既济,备象坎与离。下有风轮煽,上有雷车驰。 霞掀祝融井,日烂扶桑池。气殊礜石厉,脉有灵砂滋。 骊山岂不好,玉环污流脂!至今华清树,空遗后人悲。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师。 一濯三沐发,六凿还希夷。伐毛返骨髓,发白令人黟。 十年走尘土,负我汗漫期。再来池上游,触热三伏时。 古寺僧寂寞,但余壁上诗。不见题诗人,令我长叹咨!黄炎培(近现代)莲花峰绝顶南条一脉接仙霞,江浙平分两水涯;读书廿年想云海,攀天今日上莲花;巉坑俯极三千界,缥缈高承万里槎;第一兹游快心事,名山大好属吾家。 **(近现代)由汤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有感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 倏忽阴晴异,逡巡起伏迁。云腾致雨气,水泻在山泉。 偃蹇非松意,因人委婉传。坐观瀑楼中对雨晴望诸奇峰,雨看两飞瀑。 黄山当吾前,晴雨皆悦目。范成大浮丘亭知郡望黄山,有浮丘、容成峰,浮丘公、容成子之所游也。 黟山郁律神仙宅,三十六峰雷雨隔。碧城栏槛偃双旌,笑挹浮丘为坐客。 岩扉无锁昼长开,紫云明灭多楼台。云中仙驭参差是,肯为使君乘兴来?西昆巉绝不可至,东望蓬莱愁弱水。 谁知芳草遍天涯,玉京只在珠帘底。他年麟阁上清空,却访旧游寻赤松。 我亦从公负丹鼎,来属刂砂床汲汤井。汪道昆(明)九龙潭摩天积石递灵湫,客子寻源到上头。 吴楚江分双白发,轩辕宫近九垂旒。昆仑西北星连海,瀑布高低汉倒流。 忽漫盘空云气合,群龙应奉帝车游。龚自珍(清)黄山铭予幼有志,欲遍览皇朝舆地,铭颂其名山大川,甲乙期,滞淫古歙州,乃铭黄山。 我浮江南,乃礼黄岳。秀吞阆风,高建杓角。 沈沈仙灵,浩浩岩壑。走其一支,南东磅礴。 苍松髯飞,丹砂饭熟。海起山中,云乃海族。 云声涛起,轩后之乐。千诗南穷,百记徒作。 惜哉夏后,橇车未经。惜哉姬王,八骏未灯。 中原隔绝,版图晦冥。硅升壁瘗,赧岱惭衡。 岳飞翠微寺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白猿登崖越险涉丛荒,喜遇群猴俯首降。中有白猿能练武,前来向我索刀枪。 赖少其天都峰赋若非大手笔,难画黟山图。云来天欲覆,日出地吐朱。 墨酣夹风雨,一点为天都。图成神鬼泣,百岳竞狂呼。 吁嗟乎,余生八万九千岁,始信高士巨眼识浮沉。刘海粟题莲花峰特写芙蓉削出叠穠华,七度攀登弄紫霞。 架壑有松皆翡翠,凌霄无石不莲花。作《云谷晴翠》归途口占七十二峰七度攀,此身宁复在人间。 八五游历曾非梦,疑昔登临未定山。有路篱雀飞不到,无知松柏老能闲。 要从何处寻丹嶂,莫使匆匆卤莽还。始信峰画松林黄山多松林,此峰独神秀。 天风撼翠涛,劲骨弄清瘦。守此岁寒姿,敢谓冰雪厚。 岂不怀栋梁,永养山中寿。许 国(明)朱砂洞藜杖穿风度涧松,朱砂洞口白云封。 三珠树上一声鹤,人在芙蓉第二峰。陈 亮(南宋)谒金门送徐子宜如新安新雨足,洗尽山城袢溽。 见说好峰三十六,峰峰如立玉。四海英游追逐,事业相时伸缩。 入境德星须做福,只愁金诏趣。李东阳(明)咏黄山寄程太守式之怀君旧是云中守,归去黄山尚卧云。 欲借剪刀峰下景,好裁一半与平分。陶行知题黄山游记少年生长黄山边,足迹未到黄山前。 黄山之神如有灵,应已记过万万千。我身未到黄山巅,我心已见黄山之尊严;三十六峰似曾到,峰峰与结梦中缘。 泰岱匡庐虽奇异,比我梦中黄山远不及。人生为一大事来,丈夫志在探新地。 屈指三万六千场,归老黄山终有日。此日终须到,此约今日立。 黄山与我愿毋违,看取方子之书助相忆。老 舍黄山小诗天都奇伟海云幽,莲蕊莲花高入秋。 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