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蝗灾的古诗词

1.1.请说出常见的有关昆虫生殖行为的诗句或者现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对酒》 大旱之年易闹蝗灾.因为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 000~5 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消灭蝗虫最佳时期是春季,在蝗虫在跳蝻阶段(幼虫期)"每年的春季,也就是开始,那时是蝗虫大量繁殖的时候,在下过雨后的两三天,大量的小蝗虫就出来了,那时候是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小的时候一般来说密集程度几乎可以遮住地皮,密密麻麻的,长大就不聚集了,分散了,蝗虫都是一批一批的.能够飞行以后就会到四面八方,到能够找到食物的地方."并且,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

2.关于龙卷风的古诗词

如下,望采纳:《龙挂》宋·陆游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声势雄。

黑云崔嵬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霹雳迸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曳天东。

壮哉雨点车轴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未言为人作年丰,伟观一洗芥蔕胸。

龙挂:指龙卷风。远看积雨云下呈漏斗状舒卷下垂,旧时以为是龙下挂吸水。

是一种奇异自然景观。出处:1.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五六月之闲,每雷起云族,忽然而作,类不过移时,谓之过云雨,虽三二里间亦不同。

或浓云中见若尾坠地蜿蜒屈伸者,亦止雨其一方,谓之龙挂。”2.《三国演义》第二一回:“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 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3.

徐栩做陈留郡小黄县县令的时候,相邻各县大闹蝗灾,田野里连青草都长不起来,但蝗虫经过小黄县境时,却径直飞过去而不聚集在那里.刺史巡视部属来到小黄县,责备徐栩不治蝗灾.徐栩辞去了官职,蝗虫便闻声赶到.于是刺史向徐栩道歉,叫他回到官府上任,蝗虫就又飞走了.吴郡徐栩,为小黄令.时陈留遭蝗,过小黄,飞逝不集.刺史行部,责栩不治,栩弃官,蝗应声而至.刺史谢,令还寺舍,蝗即皆去.——谢承《后汉书》后汉徐栩,字敬卿,吴由拳人.少为狱吏,执法详平.为小黄令.时属县大蝗,野无生草,过小黄界,飞逝不集.刺史行部,责栩不治.栩弃官,蝗应声而至.刺史谢,令还寺舍.蝗即飞去.——干宝《搜神记》。

4.关于蝗虫的诗一首,并解释整首诗的含义

君王有意诛骄虏,椎破铜山铸铜虎。

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南山伐木作车轴,东海取鼍漫战鼓。

汗流奔走谁敢后,恐乏军兴污质斧。保甲连村团未遍,方田讼牒纷如雨。

尔来手实降新书,抉剔根株穷脉缕。诏书恻怛信深厚,吏能浅薄空劳苦。

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忽令独奏凤将雏,仓卒欲吹那得谱。

况复连年苦饥馑,剥啮草木啖泥土。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

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AA8。公厨十日不生烟, 更望红裙踏筵舞。

故人屡寄山中信,只有当归无别语。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挂神武。

吴兴丈人真得道,平日立朝非小补。自従四方冠盖闹,归作二浙湖山主。

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去年相従殊未足,问道已许谈其粗。

逝将弃官往卒业,俗缘未尽那得睹。公家只在霅溪上,上有白云如白羽。

应怜进退苦皇皇,更把安心教初祖。评论|赞同02013-05-06 10:31lxylanhe|三级刘孝叔即刘述,湖州吴兴(今属浙江)人。

熙宁(1068-1077)初期任侍御史,弹劾王安石“轻易宪度”,出知江州,不久提举崇禧观。苏轼所谓“白简(弹劾官员的奏章)威犹凛,青山兴已多”(《刘孝叔会虎丘》)即指此事。

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赴密州任途中与刘孝叔等六人会于吴兴,著名词人张先作“六客词”,成为文坛佳话。1075年(熙宁八年)四月十一日苏轼作此诗,对王安石变法作了相当尖锐的讥刺,并抒发了自己在仕途上进退维谷之情。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首句到“吏能”句,是讥时,讥刺宋神宗,王安石对外开边,对内变法,本想富国强兵,结果事与愿违。

神宗即位不久,鉴于宋王朝同辽国和西夏的屈辱和约,有增强兵备,“鞭笞四夷”之意,先后对西夏和南方少数民族用兵,故此诗前八句首先讥刺开边。为了铸造铜制虎符,调发军队。

已“椎破(以椎击破)铜山”,大量采铜,可见征调军队之多,这是夸张的写法;但1074年(熙宁七年)九月置三十七将,皆给虎符,则史有明文记载;这一年八月遣内侍征调民车以备边,十一月又令军器监制造战车,“伐木作车轴”也是事实;取鼍(扬子鳄)皮以张战鼓,虽史无明文,但征集牛皮以供军用却与此相似。而这一切征调,谁也不敢怠慢,否则就有资斧(利斧)之诛。

苏轼并不反对抵抗辽国和西夏,他青年时代就表示要“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就在写这首诗前不久还表示“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就能效一挥”(《祭常山回小猎》);但是,他反对“首开边隙”,反对为此而开矿、置将、伐木、取鼍,加重百姓负担,闹得鸡犬不宁。 “保甲”四句是讥刺新法的。

团,聚集。“团未遍”,指保甲法因遭到一些老百姓的抵制(有人为了不作保丁而截指断腕),还未完全组织起来。

“方田”指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均定献税,引起民间诉讼纷纭。“手实”指手实法,令民自报土地财产,作为征税根据,“尺椽寸土,检括无余”(《宋史·吕惠卿传》),这就是“抉剔(搜求挑取)根株穷脉缕”的具体内容。

“诏书”二句是对第一部分的小结。这些诏书表现了宋神宗对民间疾苦有深厚的哀怜同情之心,但这些新法一个接一个地颁布,事目繁多,吏能浅薄,并未取得实效。

纪昀称这两句是“诗人之笔”,意思是说它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但却深刻地揭示了宋神宗、王安石的主观愿望同客观效果的矛盾。

第二部分自“平生”句至“更望”句,是自嘲。1069年(熙宁二年),苏辙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罢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神宗问王安石:“苏轼如何,可使代辙否?”王安石不赞成,认为他们兄弟“学本流俗”。

“众里笙竽”,即《韩非子·内储说》所载滥竽充数一典的活用。《凤将雏》是汉代乐曲名。

第二部分的前四句是说:他早被王安石判为“学本流俗”,像滥竽充数一样,平庸得无可比拟(“比数”指相提并论);现在突然要他担任密州知州,作地方长官,独奏一曲,这就像要南郭先生单独吹竽一样,怎么吹得好呢?这是从主观上说的,接着又以“况”字领起,进一步讲客观上的困难:密州仍然旱灾、蝗灾不断,老百姓饿得以草木泥土充饥,作为知州的诗人自己也“斋厨索然,不堪其优,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过着“揽草木以诳口”的生活(《后杞菊斌》),更谈不上置酒宴、赏舞听歌了。“红裙踏筵舞”,是从韩愈《感春》“艳姬踏筵舞,清眸刺剑戟”句化出。

“故人”句至末句为诗的最后一部分,是答“故人”(刘孝叔),戏语连篇,尤为曲折多姿。当时,已经提举崇禧观,过着隐居生活的刘孝叔多次寄书劝苏轼“当归”。

苏轼同朋友开玩笑说:他虽“学本流俗”,是“众里笙竽”,但总比那些盗食太仓之粟的雀鼠即贪官污吏好得多。他们都做得官,却要他像南朝陶弘景那样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不干了。

这既回答了故人“当归”之劝,又嘲笑了当时一些无能的官吏。接着他称颂刘孝叔在朝直言敢谏,有补于世,及见朝廷遗使(冠盖)扰民,就立即自请提举宫观,归隐湖山;但“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晋代王康琚《反招隐诗》),要过隐士生活。

5.历史上有过哪些重大的蝗灾呢

2001年俄罗斯的斯塔罗波尔地区,约26。

7万公顷的草场和耕地受到蝗虫侵袭。2003年美国西部很多州都受到蝗灾侵扰,爱达荷州的灾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惨重的一次。

2004年11月,以色列遭受了严重的蝗灾,数百万只蝗虫遮天蔽日,不仅把整片农田啃光,甚至连公路旁的绿化草坪都吃得干干净净。 在中国,自古就有“旱极而蝗”的说法,蝗灾常常和旱灾相伴而生,很多史书典籍中都有对蝗灾的记录。

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每8。8年一次,两宋为3。

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

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除了蝗虫之外,还有“四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黏虫)、“五病”(稻疡病、纹枯病、细条病、稻曲病、病毒病)、“两害”(农田鼠害、草害)。

它们都是农田杀手。棉铃虫会危害棉花的蕾铃,条锈病会破坏小麦的麦穗,苹果蠢蛾会蛀入果心和果核接踵而至的病虫害会从作物的幼苗开始,威胁它们的成长,所以农民们为了粮食的好收成,要忙碌一年呢。

我们一定要珍惜食物,它们都是来之不易的。

6.描写“疾病”的古诗词有哪些

1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病起书怀》 作者:陆游(宋代) 2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宋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3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唐 卢纶《逢病军人》 4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唐 李煜《病中感怀》 5 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

——唐 孟浩然《晚春卧病寄张八》 6 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唐 杜甫《老病》。

7.求带有“危”字的古诗词

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帝京篇十首 其五(唐·太宗皇帝) 押支韵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咏小瀑布(唐·皎然) 五言律诗 押陌韵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细脉穿乱沙,丛声咽【危】石。

初因智者赏,果会幽人迹。不向定中闻,那知我心寂。

敦煌廿咏 贰师泉咏 其四(唐·敦煌人作品) 押虞韵贤哉李广利,为将讨匈奴。路指三【危】迥,山连万里枯。

抽刀刺石壁,发矢落金乌。志感飞泉涌,能领士马苏。

江中遇客(唐·马戴) 五言绝句 押删韵题注:(一作江中遇黄领子刘隆)。(一作张说诗)。

(一作张说诗)【危】石江中起,孤云岭上还。相逢皆得意,何处是乡关?山行偶作(唐·马戴) 五言律诗 押东韵缘【危】路忽穷,投宿值樵翁。

鸟下山含暝,蝉鸣露滴空。石门斜月入,云窦暗泉通。

寂寞生幽思,心疑旧隐同。边城独望(唐·马戴) 五言律诗 押庚韵聊凭【危】堞望,倍起异乡情。

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

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8.中国历史上蝗灾频发,古人面对蝗灾如何治理

因为干旱的环境适合蝗虫的繁殖,所以蝗灾的爆发一般伴随着旱灾,中国古代素有“旱极而蝗”的说法。古人认为,之所以有旱灾,是因为一种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灾,是因为“蝗神”在显威。所以,当旱灾和蝗灾爆发的时候,百姓们一般会进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动,这种做法显然不会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虫把庄稼糟蹋完以后,自己迁徙到别处。

随着经验的增长,古人逐渐开始用一些积极的办法对付蝗虫,比如开元贤相姚崇,面对山东地区的大蝗灾,就破除了迷信,用驱赶、抓捕焚烧,挖坑填埋的方式与蝗虫对抗,效果颇为显著;元朝的时候,人们在继承前代治理蝗灾的基础上,开始思考预防蝗灾的方法:初秋的时候,将藏在田地里的蝗虫卵用锄头刨出来,趁着“秋老虎”的强烈日光将其晒死,此法对于预防蝗灾十分有效;明代,徐光启系统地总结了历代治理蝗灾的方法,并在《农政全书》中设《除蝗疏》专门记载除蝗方法。

清代张集馨《道咸宦海浮沉录》中记载的方法:扑蝗之法,如行军然。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持锹挖长壕丈余长,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对面,四人在后,二人在旁,齐用长帚轰入沟中。二人在六人之后,用长柄皮掌,将轰不净者扑毙。一员官,领二百人,作二十队,每日可得数十担。蝗入沟中,即将所堆浮土,掀入捶实,何虑不死?其在禾嫁中者,令妇稚在内轰出,或售卖,或换料麦,悉听民便。其在临河乱石中藏匿者,多用石灰水煮之。在峭壁上长帚不及者,用喷筒仰轰。有蝗之地,如非沙板田地,将跳跃者扑毕,雇牛翻耕,将子捡出,蝗子与落花生形同,每甬百枚。蝗子捡尽,再用石滚将地压平,后又用铁钯刨出,无不糜烂。前人成法,俱指平地而言,未曾议及山中。其平地用牛翻耕,用羊数百头来片践踏,顷刻如泥,试行已验。

此为道光十七年(1837),张集馨做山西朔平知府时给上级上的折子。他自己的记载是“月来扑捕甚力”,不过还是有很多虫蛋,让他很焦灼。从中可见,捉到的蝗虫,可以卖钱。实际差不多是以工代赈~

9.青铜葵花有关蝗灾的耐人寻味的话

《青铜葵花》这部小说,描述的就是这一户农家两个少年经受苦难的历程和各自显现的风度。

他们遭遇火灾、水灾、蝗灾的摧残,他们在风雪、严寒、饥饿的折磨中挺立。这两个少年就是青铜和葵花。

当紧急关头,全村人都“挺成一棵树”,这一场景显示,正是曹文轩这本书所呼唤的,不仅是个人,而且是整个民族对待苦难应有的强劲风度。就在这天,奶奶卖掉了她的金戒指,她操劳终生,力竭而逝。

只留下亲手摘下的棉花——留下了生命的温暖;戴了一辈子的手镯给了葵花——留下了未来的希望。而葵花为了给奶奶治病,去拾银杏卖钱。

她只得到些面值很小的票子,却以为“挣了很多钱。”!她还不懂金钱的价值,她只懂了爱的分量与责任。

岁月维艰,爱弥珍贵。正是至爱成为支撑人们战胜苦难的力量。

爱的主人公,便是青铜。火灾使他不再说话,在无言的成长中,他对人、对事、对生活、对自然,心领神会,聪明绝顶。

不聋却哑的残疾,更是磨炼了他正直善良、坚韧刚强、天真坦荡的个性。这个奇特形象,是曹文轩以爱心和精心塑造的体现爱的典型。

《青铜葵花》是爱的故事。他并不是专门赚人的悲情小说。

相反,他是温暖的、纯净的,像一个纯美至极的童话。整本书都是满满的爱,大大小小的、深深浅浅的,连成串的,结成片的爱。

爱得人心头一阵阵地发热,这热一直蔓延到心底深处,触动了那根深藏的心弦。于是眼窝也跟着热了,于是被那些小小的细节一次又一次地冲开了情感的阀门而泪水涟涟。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苦难的风度,长大时才能成一个强者!”文章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文章写美——至美,将美写到极致;文章写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感。《青铜葵花》中的所有人物,他们都如同圣人一般,因为他们锻炼了人们开展伟大的心魂。

他们是力、是生、是神。欢乐固能赞颂,痛苦又何尝不值得赞颂?但凡能体味他们的人,方能懂得人生的价值与离开生人生的甜蜜。

10.蝗灾的中国蝗灾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因而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成为古今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治蝗类农书,在蝗虫习性、蝗灾发生规律、除蝗技术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科学认识和总结。

如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通过对明代以前蝗灾的统计、分析,得出有关古代蝗灾发生季节和滋生地的正确认识,成为中国古代蝗灾研究的杰出成就。进入20世纪后,伴随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来自不同专业的学者们投身于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

尤其是在90年代,为响应联合国提出的“减灾十年”活动,学术界更掀起了对中国灾害学、灾害史的研究热潮,蝗灾史研究也成为其中一个热点,出现了不少文章与论著。据笔者初步统计,20世纪以来约发表专题论文百余篇,涉及蝗史研究的论著有30余部。

纵观百年来的研究历程,大致表现出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5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至今。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研究状况20世纪初,伴随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一些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学者,如吴福祯、陈家祥、邹钟琳等人,在进行现代蝗虫的分类与分布、蝗虫生活史与生活习性的观察、飞蝗的预测及防治工作的同时,也把研究的触角伸到蝗史资料,以期对蝗灾发生有个纵深的认识。

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家祥《中国文献中关于蝗灾之记载》(写成于1928年,1938年以英文发表、李凤荪《捕蝗古法》(《昆虫与植病》1933年第1卷)、马骏超《江苏省清代旱蝗灾关系之推论》(《昆虫与植病》1936年第18期)。与此同时,一些历史学者也在他们的著作中开始了蝗灾的统计,如被视为中国救荒史拓荒之作的《中国救荒史》(邓云特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就对包括蝗灾在内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次数与频率作了统计。

陈高佣编写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国立暨南大学丛书之一,1939年),辑录出257年次的蝗灾记录。其中邓氏所统计的蝗灾次数多为后人引用。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研究状况真正意义上的蝗史研究工作开始于50年代。其大背景是中国大规模的药剂防治蝗虫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为了更全面弄清蝗灾发生规律,当时不少学者对蝗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曹骥《历代有关蝗灾记载之分析》(《中国农业研究》1950年第1卷第1期),讨论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901年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六省的蝗灾发生情况,及其与旱灾、水灾、温度、天敌、人类防治等因素的消长关系;并运用数量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绘有多种关系曲线表。这是较早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统计古代灾害的尝试,也是后来研究者用得较多的方法。

郭郛《中国古代的蝗虫研究的成就》(《昆虫学报》1955年第5卷第2期),对中国古代的治蝗成就进行了分析。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搜集组《安徽地区蝗灾历史记载初步整理》(《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2期)一文是对该馆编制的“安徽省近千年来自然灾害分区统计表”中关于蝗灾记载的整理分析,得出该地蝗灾的发生表现出连续性与广泛性、蝗灾与旱灾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等结论。

此外还有钦白《历代捕蝗记》(《安徽日报》1961年8月17日),兆寅《陈振龙在农业上的又一贡献——〈治蝗传习录〉介绍》(《福建日报》1961年10月29日),汪子春、刘昌芝《徐光启对蝗虫生活习性的认识》(《生物学通报》1964年第5期)等。当时一些省市文史馆、气象单位也编纂了蝗灾或包括蝗灾在内的自然灾害史料,例如广东省文史馆编《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1961年、1963年修订本,内部出版),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湖南自然灾害年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

70年代,国家气象局组织收集气象史料,出版了由中央气象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合编的《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合订本)》(1975年),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省(市)气象局与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合编的《华东地区近五百年气候历史资料》(1978年),湖北武汉中心气象台编《湖北省近五百年气候历史资料》(1978年)等书,其中也收录了不少蝗灾材料。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研究状况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尤其是减灾活动的展开、灾害学学科的兴起,对有关中国古代蝗灾与治蝗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学者们在关于蝗灾发生的频度与强度、防治蝗灾的措施方法等问题上的研究投入了颇多精力,有关研究呈现出多角度、系统、全面、深入探讨的趋势,尤其是在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方面更为突出。

为清楚地展现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下面分为综合性研究、断代与区域研究、治蝗技术与蝗虫文化、古治蝗书研究、蝗史资料整理等五个类别进行介绍。 黄河流域蝗灾特点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在大水泛滥后,则经常发生严重的旱灾。

水、旱灾害的交替发生,使在沿湖、滨海、河泛、内涝地区出现许多大面积的荒滩或抛荒地,这就直接形成了适于飞蝗发生并猖獗的自然地理条件。郑州以下黄河河泛蝗区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