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彼此不了解的诗句有没有1《诗经》之《王风 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原意为: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2,《论语 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强调个人修养.3,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意即:楚王[你]不觉察我的本心啊,反而听信谗言[火上加油]燃烧起怒火[一同发难] .强调楚王失察.(如果朋友之间相互调侃,一人正色道:“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另一人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之,可谓连璧.) 4,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粗俗直接.5,如果显得孤高一些:“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李商隐·《安定城楼》).或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又似乎有些狂气.6,诚如楼上所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其出处不详,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应该是元代高明所著的《琵琶记》最早.网上有帖子说最早的出处是《封神演义》,但《封神演义》为明代天启年间所作,而《琵琶记》却是在元末,所以《琵琶记》最早,除非找到比《琵琶记》更早的.但是更早的至今只能找到半句,在唐代齐澣的诗中有“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的说法,这不能算.7,以上都是稍显其志的,至如以隐喻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几乎篇篇皆是.如果你考了第一名,别人妒嫉你,你可以微叹一声“高处不胜寒”;如果你是男生且失恋了,大叫一声“天涯何处无芳草”,别人都能理解,如果是女生有人追求,可到处炫耀“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非来贸丝,来即我谋”,至于愁绪,不但诗词曲能拿来佐兴,还有《秋色赋》、《秋声赋》、《赤壁赋》拿来借鉴.古典诗词几乎都是具象的,心情有好多种,具体哪一种,要对应而论.。 2.关于理解的诗句和名言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 ●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 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占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拼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增强了冒尖的勇气。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 ●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3.关于“理解”的句子有哪些1、生活里学会理解并且适应生活本身的幽默与灵活,别埋怨生活里存在的那么多差强人意,用一份乐观去对待与化解,就权当是去看流星雨,别人看到的满天流星,咱遇到的是瓢泼大雨,如此而已。 2、生命可以理解为是一场记录,生活的所有故事,也是提醒我们对生活的思考,观照自我的偏执和固执,为人生提供一种警醒,一定要清醒烦恼的本质,就算只留下灰烬,也会卷土重来,内心的清净,才是生命真正的生机,对人生产生积极向前的力量。3、理解生活的禅法,带着一份好心态去路过,生活忙也好、闲也好,都在这真实的生活,来到这个世界整个生命都是在实践,世事纷繁,又何尝不是山上观山,忙里空忙,把思考当做生命里最慎重的部分,笑一笑,何须忙。 4、人生体谅很难,理解不易,生活最好懂得体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管是笔直的坦途,还是阡陌的小道。 5、生活,很多时候,就是一种体谅,一种理解。痛,是生活中的大营养,人生舞台的大慈悲。 痛过,或锥心刺骨,或痛苦欲裂,或阵痛钝痛,个中甘苦滋味,记忆深刻。6、客观的对待生活的那些误解,谁都需要理解,谁都需要呵护,或者说是担待和包容,别说没必要,其实真的需要,每个人都孤独的活着,需要的恰恰是那琐琐碎碎的温暖。 7、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疑惑,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苦恼,多一些开窍;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欢乐;少生些怨气,多一些友谊;少发一些脾气,多找一些乐趣;少讨一些没趣儿,多增一些自律;少产生些妄想,多生成些希望;少一些精神的空虚,多一些心理的充实。8、生活,就是一种体谅,一种理解。 懂得体谅,懂得理解,懂得宽容,日子就会温馨,也会安宁。人生的路上,如果缺少体谅,不能理解,没有谦让,日子就难安宁。 9、理解,是心的认同;感知,是心的相通。真正的感情,就是用一颗心去温暖另一颗心。 拥有懂你的人,比爱你的人更珍贵!有一种朋友不在生活里,却在生命里;有一种陪伴不在身边,却在心间。10、缘分怎么样,在于理解。 人生怎么样,在于善待。故事怎么说,温暖始终。 生命怎么样,包容才好。烦恼又如何,反正也不是心头的硬伤。 人海茫茫,有你有我有他,还有风雨交加,当然还有海阔天空。宽恕别人怎么去嚼舌根,人生活的是自己珍贵的天真。 11、生活里需要面对的是许多失望,甚至是不理解,但是不可以选择灰暗和低沉,就像有些缘分原本那么脆弱,悲喜两重天,所以更需要珍惜。生活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总不至于把这一场路过活成一场凄然。 12、我们理解命运的进行式,瞬间链接瞬间,就这样连接成时光,改造命运所有的内涵,或者可以理解为创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改造命运也就需要观照每一个念头,所以说命运的方向来自于觉悟之间,命运在自己手里,并不在别人眼里。13、生活的禅法,在于包容和理解别人,发自内心的一种勇敢,对自己的人生自我升华,修正自己的品格,沉淀自己的修养,理解别人的存在,包容不同的分歧,用一种平和朴素的心态活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体谅这个世界所有的劳累和奔波,心地的那份原谅来自于内心的自然,苦乐,一步之遥。 14、恰当的理解生活里的不争,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客观,不在内心世界自我的纠结,甚至是头破血流。生命中有一个深刻的道理,进退有度,幸福的现实,就是把自己这一趟人生,活成一场优良的方式。 15、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一个字来称呼,这就是“愚蠢”。 ——高尔基16、佛说,没有理解的爱不是真爱。我们不理解的人,我们是不可能爱的;如果不理解却爱上了一个人,那它就不是真正的爱。 我们要明白、理解自己所爱的人的需要、渴望及痛苦。想要理解和真正爱一个人,就应把自己放到“他的立场”与他成为一体,许多因不理解而生出的矛盾也就容易释然了,也就会幸福的爱了!17、渐渐的就知道了,不需要对不理解自己的人解释太多,不需要强迫自己去接受那些不能接受的人事物,可能有人会说自己自命清高,可能有人会说自己不懂人情世故。 我也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过些年自己可能会接受一切,因为种种,若是问我甘心吗?我的确不知。我只知道应该在每一个可能或不可能的当下坚持自己,忠于自己。 18、理解是一种高贵的姿态,是一种默契的照应,更是消融坚冰的暖阳。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渴望有人能理解自己,理解是心与心的照面,理解是豁达,理解是包容。 只有愿意舍弃自我成见而去充分理解他人的人,才能消除自己内心的坚冰,化为一池醉人的春水,在彼此的心空下闪光荡漾。19、你理解我的错误,我理解你的过失;你理解世界的宽广,世界理解你的渺小,于是在理解里找到了和谐,找到了心灵的快乐。 20、人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觉得别人必须理解自己。其实,人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 所谓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21、生活中总会遇到烦恼和困惑,伤痛都会在理解中复原,生活不是被烦恼灼伤,而是用心照亮这一切,用自己的。 4.摘抄关于理解的句子理解是什么? 理解是风,吹散战争前那一曾硝烟弥漫的纱幕; 理解是雨,点滴在手蒙蔽的心灵上,涤去尘埃。 理解是风也芭,雨亦罢,亦或许是……然而它是亘古不变的,是必不可少的,是修身养心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抱怨,抱怨命运的不公,抱怨人生的无奈,抱怨生活的艰辛,但事实并非如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淘渊明,在世俗的黑暗,官场的迂腐下,照样活出了自己想要的空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选择了一片世外桃源,有着一段绚丽的闲情逸趣。李白亦如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放荡不羁,他豪迈,但他明白,他理解生活的真谛。 5.了解有关于朋友离别的诗句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 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 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 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 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 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 6.关于诗歌的了解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v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v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v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v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7.关于理解的优美句子有哪些一个人会因为他的家庭教育和他的社会生活经历导致他对人对事的不同看法,意思就是一个人的看法是片面 的,没有人可以很全面的的去理解去看一件事情,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不可避免的缺点.而这句话的意 思就是要你抛开个人,不要老是以一个人的观点一个角度去看待事物,一样东西,这样看也许很丑,但只要 你换一个角度,其实它是很美的.可惜人们习惯性的就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这句话意思就是要求 你要在品德上有所提高,学会多看别人的优点. 8.语文作业其实,爱和理解并不能使人原谅,而只是使人容忍———对事实表示无可奈何的承认和接受。 ———周国平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体谅。 ———富兰克林 人与人之间,原存在许多隔膜与怀疑,惟有理解是化解隔膜为知己,消释怀疑为良友的桥梁。 ———赫尔利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最孤寂的,每个人都渴望理解。———佚名 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谊之果的土壤。 ———佚名 理解还是很有用的!如果你不理解,你就得不到什么。———罗曼·罗兰 卡耐基挨骂 (理解意味着宽容) 理解意味宽容和通融,是融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友谊之桥的紧固剂。 理解的一大妙用就是它还能化干戈为玉帛。 戴尔•卡耐基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心不在焉地说错了地理位置。 其中一位听众就恨恨地写信来骂他,把他骂得体无完肤。他当时真想回信告诉她:“我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的女人。 ”但他控制住自己,没有向她回击,他鼓励自己将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如果我是她的话,可能也会像她一样愤怒吗?”他尽量站在她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情。 他打了个电话给她,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表达道歉。理解可以打破人们之间的阻隔,这位太太终于表示了对他的敬佩,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 给对方一个痛哭的机会 (理解就是心灵相通) 英国一个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只有12岁,不幸由于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埃利的亲朋好友,包括她的观众闻讯赶来探望。 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埃利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 她很想见到戴安娜王妃,她优美的舞姿曾得到戴妃的赞美,夸她像“一只洁白的小天鹅”。经过别人转达她的愿望,戴安娜王妃终于在百忙中赶来了。 她把埃利搂进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埃利一下子泪如泉涌。 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 据说,戴安娜虽出身富家,却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她经常说自己笨得像牛,智商不高。 但这个故事让我们相信戴安娜一句贴心的话,足以让埃利受益一生。 “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 (理解造就科学大师)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 有一次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 ”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生气,她找到老师理论。 但是,她得到的答复是:“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的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人。 她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 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 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如果爱迪生的母亲不理解爱迪生小时候的所作所为,很可能我们今天还处于黑暗之中。 王野罢官 (理解会使人如释重负)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两浙转运判官王野被别人诽谤诬陷。结果,他就被罢了官。 于是,他回到了老家。王野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他怕母亲难过,担心,就谎称自己是要调到别的地方任职,想以此来让母亲高兴高兴。 不料,他的母亲早就猜出来了。 母亲说:“你罢官的事,我已经知道了。 当初你父亲就是因为直言敢谏,触犯了当权者,被贬官流放的。现在你又是这样,我其实很高兴,因为你继承了你父亲的好传统。 这有什么好隐瞒的?” 王野就非常感激母亲的理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为母亲分忧 (要理解父母) **从小就非常理解自己的母亲,经常主动为母亲分忧。 **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农村妇女,她总是天没亮就起床,把饭煮熟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看到母亲这样整日劳碌着,从四五岁开始就在旁边帮忙。 到了八九岁的时候,**不但能挑能背,还能种田了。每天从学堂回家,看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时,**便一声不响地把书包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一到农忙季节,他就整日在田里跟着母亲劳作。 他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满两桶水,是很累人的。 但是,**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总是尽力去做。一个秋天的晚上,母亲做完了全家的饭,收拾完厨房,又忙了半天。 等一切忙完,已经是深夜了,她看到水缸空了,就打算一早去挑水。 第二天一早,母亲发现水缸是满满的,一连几天都是这样。 母亲终于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