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商隐《无题》阅读答案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词意 东风:春风。无力:没有力量。残:凋谢。丝:双关,既指“丝”,又隐指相思之“思”。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烛泪。但:只。改:指容颜变得憔悴。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对方住处。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为:替。探看:探探看,打听一下。 二.句意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三.文学常识 选自《李义山诗集》。无题,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就以“无题”为名。无题诗意旨隐晦,一般难以准确解释。 四.赏析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6.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五.理解性默写 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写暮春时也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名句是(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被后人赋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名句是:)(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无题》诗句李商隐《无题》 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宾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多无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情景交融的句子是 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的《无题》四首 ——读诗札记 田晖东 中国古典诗歌常常靠想象的并列,迭加,以表现关系,表现情态。 李商隐的抒情诗,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一些《无题》诗,往往完全抛开了意象间表面的逻辑关系。 读他的诗如不深入底蕴,确是丈二金刚,随时会碰到拦路虎。然而,这些谜似的诗,以它典丽的语言,复杂的结构,灼热的感情,放射出谜人的魅力,因而流传千古。 历代诗评家对那些魅力无穷的《无题》诗,争论不休,或认为是“半托香奁,以寓感愤”,或者说什么寓意也没有,纯粹写爱情。梁启超先生则认为: “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我理解不着。 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讲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 他劝人尊重美的神秘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是一种大家的风度。评家们见仁见智,愈是争论不休,对于义山诗的流传会有好处。 下面就他的《无题》四首,谈谈感受,以就教于方家。 《无题》四首,似乎与别的单首或双首《无题》没有什么两样,实际上这四首诗是相当严谨的组合体。 它像一首交响乐,在同一主题下分成四个既能各自独立又能相互关联的乐章。 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是一首流畅动人,几乎未用典,几乎未用曲笔的抒情诗。 正因为流畅,很容易引人从字面看问题。不少注家认为这是写一位女子在害相思,她在思念情人。 但思到第七句就讲不通了,于是只好作变性手术自比刘郎。其实这首诗是在写男主人公的相思,他为女主人公孤寂无望地等待自己而痛苦。 一、二句写梦,说声来的许诺,只是空话;说声去,踪影全无,此时正是月斜了,五更钟敲响的时候。他设想着情人的心态来责备自己。 三、四句,仍在梦中,情人飘然而至,却被告知要远别。远别之哀,使情人哽咽不已,挣扎不出一声呼唤;仓促写成的书信,墨也来不及磨浓。 色淡如泪,情深也如泪。 五、六句,梦醒了,看见半笼着金翡翠画屏的烛光,闻到微微透过圆顶芙蓉帐的麝香;这光影和闷人的香味,使人窒息而惆怅。 梦固然是悲伤的,但比这寂寞而窒人的香闺,似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在梦里,说不定他会飘然而至的。 七、八句,男主人公向难以相见的情人传递心声:“刘郎恨蓬山太远,我离你比蓬山更远一万重。”借用汉武帝刘彻派人去蓬莱求仙的故事来衬托自己的爱情,更显出一种高贵的格调和诗意。 第一首是第一乐章,写梦,象征人生与爱情均像梦一样,空虚,变换而飘忽不定,但爱的痛苦,对梦的装点,反而比现实更有诗意。梦醒时只是些华贵而重浊的俗物,挤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男主人公因不能赴约,除了自身的痛苦,还在细细地品味情人的处境和痛苦,想到她含有微词的心酸,更加上一层负疚感。 虽然第一首诗写得流畅自然,但结构仍是曲折的,诗的旋律,梦一样地单纯美妙,也像梦一样变换自如。 闺中人被锁在深宅帷幕之后,被包裹在金玉之中,只好藉梦来体现相思之苦。男人有相对的自由,离自然较近,却在清醒时凭想象去相思。 这便是第二首《无题》的基调。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塘外有轻雷。 男主人公(或者说就是诗人自己)独处时,听到窗外飒飒东风细雨,又听到芙蓉塘外的轻雷。尽管雨中的车轮声不再像雷鸣,且贵人很少在雨中出门,但诗人可以想象这是远去的车轮声。 坐在这华贵的马车里,也可能是位贵夫人,甚至更可能是那位“车走雷声语未通”的意中人。听觉连着想象,东风,细雨,芙蓉塘外的轻雷,构成了一幅抒情的忧郁的,美的意境,此时最好相思。 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 金蟾玉虎表面上与东风细雨毫无关系,但呈现出一种神秘,聪明的读者能被它们吸引,希望从错乱的搭配中得到一种暗示。 反复吟诵,你会很自然地领会到两个谐音字;烧香中的“香”,牵丝中的“丝”,谐音暗示着 “相思”,诗人的难言之隐,先瞒住他要瞒住的人,又忍不住向聪明的读者吐露。再往下追去,很自然会联想到这是对私情的相思。 咬锁(鼻纽)的金蟾腹内在焚着晚香,这不是一般人家的香闺。曾在此时,男主人公去幽会了。 玉虎牵丝是在清晨,正当仆妇或主妇们汲井之时,他安然回来了。这是一次有金蟾玉虎可作见证的秘密,他和情人曾得到过天堂般的快乐。 如今只留下相思的苦味。 贾氏窥帘韩掾少 泌妃留枕魏王才。 与他的爱情可比肩的,有两个历史故事。贾女在帘后窥见美男子韩寿,后发展到偷情;泌妃死后给曹植留枕以示爱的忠贞和遗憾,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诗人认为,他的青春年少(人称义山少俊),他的无与伦比的才情,都可以与韩寿和曹植相比。第三层,从诗的悲凉和惆怅情调看,这是自伤;韩寿与贾女偷情进而成为眷属,他没有韩寿那样的幸运;也没有曹植那样的。 三、无题 阅读答案1.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1)赫 (2)颤 2.第(1)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3.文中写“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 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感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 4.第(3)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良苦用心的一句是 。 5.第(4)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 的情感。 6.第(7)段在“啊”后面连用“!”和“?”,其作用是 。 7.文章结尾用“愕然无语”写出了老师的复杂感情和内心受到的震动。试设想,如果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么说? 8.这篇文章运用了 、、、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9.读完全文,回头看看用“无题”作标题的用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无题”作题,能起到激发兴趣,促使读者急于读下去的作用。 B.文章写的是学生入学时的一件小事,涉及的人物有“儿子”“母亲”“老师”,涉及的事物有“五十元钱”和“一篮鸡蛋”,用“无题”作题,可更好地概括人和事。 C.文章充满人间真情:儿子为母亲着想,母亲为儿子着想,老师为学生着想,使人读后思绪万千,震撼不已,用“无题”作题才能含蓄而巧妙地表现这丰富感人的内涵,起到“无题胜有题”的作用。 D.以“无题”作标题,意味深长,能引起读者的深思,给人以启迪。 参考答案: 1.(1)hè (2)chàn 2.表明“他”因带来的钱不够学费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的心理。 3.C 4.“母亲明白了。” 5.伤心而感动。 6.突出了老师揭开红布后的惊异、疑虑等神态。 7.略(围绕同情、关心、帮助这一中心仿说)。 8.语言 动作 神态 外貌 9.B 四、《无题》这篇短文的答案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答案如下:1.读第三段的 “盯” “攥”突出了他内心的。 。.2.读第三段,你体会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孩子,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的哭了”,此时,他心里。 ..4.老师“愕然无语”是因为。 .5.短文戛然而止,但似乎没有写完故事的结尾,请你给他补写一个简短的结尾6.课文主要写。 .的事,赞美了。 。..;但。 。现象也将引起我们的深思,这正是“无题”胜有题的用意。 答案1、带来的钱不够学费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的心理。 2、是一个懂事而又不想使母亲为难的孩子。 是处处为儿子着想、疼爱儿子的母亲。3、既伤心又感动 4、因为老师内心深深得被震动了。 5、过了一会儿,老师两眼微红,哽咽道:“去读书吧,你的学费你不用再操心了。”6、文章写的是学生入学时交学费的事,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但交不起学费的现象。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无题 阅读短文(不是李商隐的诗)(1)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2)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槛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的坟头前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3)“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来,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4)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上学的渴望。一会,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5)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学生站在门口。“进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6)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 (7)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8)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书,看着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9)愕然无语! 1.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1)赫然 (2)颤颤 2.第(1)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3.文中写“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 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感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 4.第(3)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良苦用心的一句是 。 5.第(4)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 的情感。 6.第(7)段在“啊”后面连用“!”和“?”,其作用是 。 7.文章结尾用“愕然无语”写出了老师的复杂感情和内心受到的震动。试设想,如果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么说? 8.这篇文章运用了 、、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9.读完全文,回头看看用“无题”作标题的用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无题”作题,能起到激发兴趣,促使读者急于读下去的作用。 B.文章写的是学生入学时的一件小事,涉及的人物有“儿子”“母亲”“老师”,涉及的事物有“五十元钱”和“一篮鸡蛋”,用“无题”作题,可更好地概括人和事。 C.文章充满人间真情:儿子为母亲着想,母亲为儿子着想,老师为学生着想,使人读后思绪万千,震撼不已,用“无题”作题才能含蓄而巧妙地表现这丰富感人的内涵,起到“无题胜有题”的作用。 D.以“无题”作标题,意味深长,能引起读者的深思,给人以启迪。 参考答案: 1.(1)hè (2)chàn 2.表明“他”因带来的钱不够学费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的心理。 3.C 4.“母亲明白了” 5.伤心而感动 6.突出了老师揭开红布后的惊异、疑虑等神态 7.略(围绕同情、关心、帮助这一中心仿说) 8.语言 动作 神态 9.B 六、李商隐《无题》阅读答案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词意 东风:春风。 无力:没有力量。残:凋谢。 丝:双关,既指“丝”,又隐指相思之“思”。蜡炬:蜡烛。 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烛泪。但:只。 改:指容颜变得憔悴。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这里指对方住处。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 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为:替。 探看:探探看,打听一下。 二.句意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三.文学常识 选自《李义山诗集》。 无题,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就以“无题”为名。无题诗意旨隐晦,一般难以准确解释。 四.赏析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 “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6.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五.理解性默写 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写暮春时也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名句是(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被后人赋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名句是:)(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