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题》古诗已《无题》为名的古诗有很多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___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___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二首》 ___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无题·八岁偷照镜》 ___李商隐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___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___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___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___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无题四首》 ___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___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可参考: 2.古诗《无题》《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古诗如下: 第一首: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翻译】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来源: 3.古诗《无题》无题诗人:李商隐 朝代: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古诗赏析【注释】①“东风”句:指分别时为暮春时节。 ②丝:与“思”谐音,喻相思。 ③泪:烛油。 ④云鬓:指女子浓密的头发。 ⑤应觉:也是设想之词。 ⑥月光寒:指夜渐深。 ⑦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⑧青鸟:传说中西王母座前传递消息的神鸟。【译文】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赏析】 诗人描写了忠贞不渝,至死不变的爱情,并以“春蚕”、“蜡炬”来比喻呕心沥血至死不移的深情。全诗缠绵悱测,刻骨铭心,构思精巧,比喻贴切,优美精辟,撼人心弦。 4.无题诗的传统在我国传统诗歌中,常常标有“无题”为题的诗篇. 这类无题诗虽然也起初是因为作者想不到好的题目所以表明无题诗,但是大多时候作者都是有意为之,无题胜有题,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 具体说来,诗歌中,凡属诗中之意不便或不想言明,以及题目难以概括复杂的意绪者,统称为无题诗.包括以“无题”二字冠名者、截取诗中字句为题名者(题目显然不是诗旨的概括或表现,只是作为一个符号表征)以及貌似有题而实无题者(诗旨隐约幽微、兴寄难明,虽有题目却不能言明). 这样的诗,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痛,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执著的追求等. 这样的无题诗,虽然没有题目,但是文字之中篇目的主旨呼之欲出,比写出题目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无题诗有五言无题诗、六言无题诗、七言无题诗等. 最有名的无题诗就是李商隐的无题诗.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李商隐之前,卢纶写过一首七律《无题》,年辈略早于李商隐的李德裕写过一首五绝《无题》,都属于感遇一类.而以男女之情为题材的无题诗,始自李商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 古代歌谣皆口头创作,原本无题,其后由文人录入各种典籍中,可以说《诗经》实质上是一部无题诗总集.汉代的《古诗十九首》非一人所作,最早收入梁代萧统所编《文选》中,统称“古诗”,后人以首句为题,知其本为无题诗.两汉乐府诗,多以诗中首句或首句数字命名,实为无题,如《战城南》《有所思》《上邪》《江南》《平陵东》等乐府民歌.此后,从汉魏古体到唐体,文人或沿用乐府古题,或创乐府新题,所作乐府诗也多呈无题状. 最早命题作诗的当推屈原,《史记》本传谓其“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乃作《怀沙》之赋”,并对“离骚”之题意进行诠释,足见为骚人原题.汉末建安诗人之诗题始大备,题意也由屈原的隐微趋于显明.至陶渊明出现了题序合一现象,如《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谢灵运诗《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则表现出题注合一的倾向.其后,长题、繁题盛行,梁代任昉《赠郭桐庐出溪口见候余既未至郭仍进村维舟久之郭生方至》,被沈德潜视为“长题以此种为式”].唐诗命题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表现,一是题序、题注合一增多,长题屡见.白居易诗题字数超过诗句者屡见不鲜,如在忠州所作咏木莲的三首绝句共84字,而诗题竟有107字,不啻一篇散文;一是创作乐府诗时,或“寓意古题,刺美见事”,或“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将实际无题的古乐府改作有题,且取现实生活为题材,据题作诗.诗题从无到有,是诗歌由最初的民众口头创作发展到文人创作的必然,是文学的进步,而诗题由短到长、由简到繁,题意的由隐到显,则是诗歌创作日益通俗化的结果.这种命题倾向有利于诗歌通俗化的同时又有所失,它导致诗歌创作流于浅白,诗旨直露而少含蓄.故富于创造精神的历代诗人和评论家,大多反对作诗太“着题”,苏轼以为“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清代袁枚主性灵,他高度称赞《诗》三百、《古诗十九首》那样随性而作、不受题目拘束的无题诗作,以为“无题之诗,天籁也”、“诗到无题是化工”[8],王国维谓“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虽过于偏激,却旨在痛责以题自限之弊,鼓励创造发挥.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命题上,远绍先秦,近师乐府,可谓得之精髓,承其神韵,是无题之诗的复归.当然,二者有不同之处,《诗经》、乐府、古诗的“无题”是诗歌命题形式上的无题,诗意显易明了,而李商隐的“无题”除题目的“空缺”外,更在于诗旨的婉曲不定.这是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之处,也是对无题传统的一大发展. 李商隐以“无题”名诗,施展才情而不拘泥于一题,或寄托己身怀抱不展、遭遇不幸,或描写男女真挚的爱情和离别、阻隔中执著的相思,意纤语浓,精美含蓄,言短意长.这是他在诗歌创作上不慕“诗必命题”之风,自拔于流俗、以简驭繁的创造,也是古代诗歌命题道路上,先秦《诗经》、两汉乐府、古诗“无题”之风的一次余响.。 5.急需古诗赏析:李商隐的《无题》答案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1、丝,谐音“思”,双关,(1)用蜡烛之丝尽。 (2)到死了人的“思念”才会结束。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现实中延伸意义: 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