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朗诵的手势怎样加给诗歌朗诵加手势呢?可以从三个个方面入手:一是仿;二是找;三是敢。 一是仿,就是模仿,先按照老师教授的诗歌动作反复练习。模仿有两个好处:1、把加手势变成习惯。 比如,《雨巷》这首诗,“撑着油纸伞”,老师教授的手势是:手做握伞动作,眼睛往上看着伞面;“独自彷徨在”,老师教授的手势是:右手抚摸着胸口,眼睛迷离,摇头;“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老师的手势是,右手往右前方伸出来,缓慢延伸。通过这些动作,就营造了诗中的场景,将朗诵者和观众一下子带进意境。 学生自己还不会设计动作时,就要按照老师的设计反复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就能感受到加手势的好处,并形成习惯。 以后,只要拿到一首诗,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做动作。遇到类似的场景,自然就会做出类似的动作。 2、熟能生巧。熟,是反复练习,巧,就是技巧方法。 诗歌朗诵的手势,你反复练习100遍,200遍,就能在练习中,悟出新的感受,摸索出一些新的技巧和方法。这已经是创新了。 比如,我自己在反复练习《雨巷》这首诗的过程中,就体会到了嗅觉动作的形象逼真作用。“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在“丁香一样的芬芳”前面,我加了一个鼻子深深的吸气动作,就把闻到芳香的场景逼真的展现出来了。 并且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嗅觉也是营造诗歌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二是找,就是从生活中找合适的动作。 当你拿到一手新的诗歌,不知道怎样加动作,就要从生活当中去找动作。怎样找呢?一是具象的找;二是抽象的找。 具象的找,就是诗歌的形象很鲜明,很具体,就按照生活中的动作照搬就好了。比如“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就完全模仿生活的动作就行了。 抽象的诗句,往往很难加动作。怎么办呢?就是变抽象为具象。 比如:《南方北方》中“我以南方的热烈,思恋北方的苍凉”两句中,“热烈”很抽象,我就把它想象成一朵木棉花,因为木棉花是广东树木,花有开的很红很大,正好能体现出热烈的特点;“苍凉”也很抽象,我就把它想象成北方的皑皑雪原,就体现出了苍凉的景象。再比如,北岛的《回答》开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很抽象,我把它想象成一个蹲在地上的一个卑鄙的人;“高尚”很抽象,我就想象成一个高尚者的头像雕塑,这样就变抽象为具象了。 三是敢,就是敢于尝试。拿到一首新的诗歌,看到一句诗,脑子里首先想到什么动作,就先做出来。 不要认为这个动作不合适,自己就先否定掉。这样就会卡壳,练习不下去。 练习手势的过程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不管好坏,你先加上一个手势进行练习,保证一首诗句句有动作。然后在一遍遍的练习中,不合适的动作自然就会被合适的动作取代。 说句通俗的话就是,先要有饭吃,再要吃好饭。 2.诗歌朗诵有什么手势第一:这首诗最好男女合颂,要是两男两女也可以,一个人效果不好。 第二:这首诗很大气,主要讲求浑厚,配乐很有多啊,大漠敦煌 什么的 都可以。第三:这首诗看似简单,浑厚大气的朗诵风格就行,其实那几段比较相似排比句性质的段落,声音起伏的控制还是很难的,自己朗诵的时候感觉很好,但是录制之后听起来就会觉得干瘪。 截止目前,央视的几个主持人还没有哪个能把这首诗朗诵的到位的,所以一般他们很少用这个作品。 呵呵,不过你既然说自己朗诵没有问题,我就不多少了。 非常谢谢,听你的说法这首诗歌的挑战挺大的,但我不怕!我喜欢挑战,也许我不能把握的很好,但我相信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