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18罗汉唐诗

1.描写“十八罗汉”的诗词有哪些

《宾度罗跋罗度闍》《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堕闍》等 1.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

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2.描写十八罗汉的诗句:一、宾度罗跋罗度闍栖坐岩石寻清静手持荆杖求无波膝置经卷行真路目视超然成阿罗二、迦诺迦伐蹉身着法衣护佛法手结法印度苍生嗔喜皆幻不妄笑无忧当属无量人三、迦诺迦跋厘堕闍率领五百阿罗汉住于神州护法坛手执拂尘寻清乐眉扬如剑斩忧烦四、苏频陀右手握拳当心处左手伸出安于膝聃耳垂肩一真妙绮眉霞观大千奇五、诺矩罗拳拳当心本无心念念如意如意临身心清静人天养不再忧烦生死轮六、跋陀罗仰观宇宙参妙理俯持捻珠数流年德善为本广教化众皆为贤乃真贤七、迦里迦去尽万缕烦恼丝留得一脉佛心慈了脱生死成正觉离却苦乐更无私八、伐罗伐多罗凝神深参贝叶经纵观古今自从容禅定无乱涅盘处物我两忘无量功九、戍博迦曲指算来无量劫躬行诚信不肯歇扇拂在握数世过禅心守定效佛陀十、半托迦手持经卷苦用功潜心诵读晓重轻参透一真有大道悟明方可称道生十一、罗睺罗慈心能忍称威猛当胸戟指目圆睁龙象之势实可贵舍身成就护法城十二、那迦犀那半度波山巉岩上双目怒睁举世惊依信入佛乃正道护法度人方圆融十三、因揭陀捧经持珠杖倚肩护持三宝不肯闲不行不立真定力似闲非闲乃大贤十四、伐那婆斯守护佛法可住山心如枯井自等闲神妙万物苍岩骨法注自然满大千十五、阿氏多貌似鬼王心慈善守佛护法鹫峰山张口露舌齿牙显得法眼正靠修研十六、注荼半托迦修行路上多坎坷受学诵读几波折逐步研习愚痴少悟透佛法妙慧多十七、阿难佛法无边信愿行参透法理靠苦功“多闻第一”需顿悟瞬间乃在长久中十八、摩坷迦叶坚心执意苦修行微妙法门寻常中拈花微笑留名典心心相印乃功成。

2.十八罗汉 诗句

一、宾度罗跋罗度闍栖坐岩石寻清静手持荆杖求无波膝置经卷行真路目视超然成阿罗二、迦诺迦伐蹉身着法衣护佛法手结法印度苍生嗔喜皆幻不妄笑无忧当属无量人三、迦诺迦跋厘堕闍率领五百阿罗汉住于神州护法坛手执拂尘寻清乐眉扬如剑斩忧烦四、苏频陀右手握拳当心处左手伸出安于膝聃耳垂肩一真妙绮眉霞观大千奇五、诺矩罗拳拳当心本无心念念如意如意临身心清静人天养不再忧烦生死轮六、跋陀罗仰观宇宙参妙理俯持捻珠数流年德善为本广教化众皆为贤乃真贤七、迦里迦去尽万缕烦恼丝留得一脉佛心慈了脱生死成正觉离却苦乐更无私八、伐罗伐多罗凝神深参贝叶经纵观古今自从容禅定无乱涅盘处物我两忘无量功九、戍博迦曲指算来无量劫躬行诚信不肯歇扇拂在握数世过禅心守定效佛陀十、半托迦手持经卷苦用功潜心诵读晓重轻参透一真有大道悟明方可称道生十一、罗睺罗慈心能忍称威猛当胸戟指目圆睁龙象之势实可贵舍身成就护法城十二、那迦犀那半度波山巉岩上双目怒睁举世惊依信入佛乃正道护法度人方圆融十三、因揭陀捧经持珠杖倚肩护持三宝不肯闲不行不立真定力似闲非闲乃大贤十四、伐那婆斯守护佛法可住山心如枯井自等闲神妙万物苍岩骨法注自然满大千十五、阿氏多貌似鬼王心慈善守佛护法鹫峰山张口露舌齿牙显得法眼正靠修研十六、注荼半托迦修行路上多坎坷受学诵读几波折逐步研习愚痴少悟透佛法妙慧多十七、阿难佛法无边信愿行参透法理靠苦功“多闻第一”需顿悟瞬间乃在长久中十八、摩坷迦叶坚心执意苦修行微妙法门寻常中拈花微笑留名典心心相印乃功成。

3.描写十八罗汉的诗句

十八罗汉人间弘法佛门音,尊者容颜十八嵚。

清净修身终果位,随缘渡众洗凡心。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

罗汉者,乃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十八罗汉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

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骑鹿罗汉: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跋罗堕阁可称豪,曾是人臣品自高。

到此红尘多济世,苍生普渡总操劳。欢喜罗汉:迦诺迦代蹉尊者曾是坛前一辩才,佛门论理口常开。

澄清玉宇安豺豹,法印常拈善果来。举钵罗汉:诺迦跋哩陀尊者心怀大法聚良缘,尊者慈悲可比天。

福德予人心内种,猿猴环伺意拳拳。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佛祖末徒传大道,苏频陀具五神通。

威而不怒庄严相,法力超群别样功。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神情自若力沉沉,静坐原来为静心。

极乐当然需戒杀,安详瑞庆把禅寻。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跋陀罗树母临盆,入寺为僧仰佛尊。

应晓爪哇千万里,传经东渡志长存。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器宇轩昂脸泛霞,灵猿作伴好安家。

无边佛法形于象,尊者名曰迦理迦。笑狮罗汉: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庄严原是金刚子,慈善从来不杀生。

不死有狮常伴侧,长生妙法自然成。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不要江山不做君,中天竺国起祥云。

心中一佛分明在,王位区区值几文?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半遮罗子半托迦,膝腿单盘坐式花。神志灵通常入定,狮安自是惹人夸。

沉思罗汉:罗怙罗尊者罗怙罗多面相殊,蚕眉秀目脸丰腴。密行静悟超凡境,智慧咸通淡有无。

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半度坡山论耳根,怡神通窍净灵魂。龙军法力闻天下,尊者无言响佛门。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新韵)因揭陀是捕蛇人,满面慈祥笑总温。弥勒分身千百亿,皆知袋里有乾坤。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芭蕉树下苦修行,鹿伴云生总不惊。罗汉修来罗汉果,悠闲超脱有贤名。

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正果终成已烂柯,修行两世倍蹉跎。大千通察心神会,眉白飘飘阿氏多。

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肃然执杖将门叩,罗汉来焉勇奈何?环上声声应震耳,从来布舍靠缘多。降龙罗汉:迦叶尊者七世尘缘未了情,下凡渡众止刀兵。

龙降经取妖氛散,迦叶功高博颂声。伏虎罗汉:弥勒尊者门前饿虎啸声声,弥勒慈悲饭食迎。

佛法应能平兽性,菩提大道向西行。

4.描写十八罗汉的诗句

十八罗汉

人间弘法佛门音,尊者容颜十八嵚。

清净修身终果位,随缘渡众洗凡心。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罗汉者,乃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十八罗汉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

骑鹿罗汉: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

跋罗堕阁可称豪,曾是人臣品自高。

到此红尘多济世,苍生普渡总操劳。

欢喜罗汉:迦诺迦代蹉尊者

曾是坛前一辩才,佛门论理口常开。

澄清玉宇安豺豹,法印常拈善果来。

举钵罗汉:诺迦跋哩陀尊者

心怀大法聚良缘,尊者慈悲可比天。

福德予人心内种,猿猴环伺意拳拳。

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

佛祖末徒传大道,苏频陀具五神通。

威而不怒庄严相,法力超群别样功。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

神情自若力沉沉,静坐原来为静心。

极乐当然需戒杀,安详瑞庆把禅寻。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

跋陀罗树母临盆,入寺为僧仰佛尊。

应晓爪哇千万里,传经东渡志长存。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

器宇轩昂脸泛霞,灵猿作伴好安家。

无边佛法形于象,尊者名曰迦理迦。

笑狮罗汉:伐阇罗弗多罗尊者

庄严原是金刚子,慈善从来不杀生。

不死有狮常伴侧,长生妙法自然成。

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

不要江山不做君,中天竺国起祥云。

心中一佛分明在,王位区区值几文?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

半遮罗子半托迦,膝腿单盘坐式花。

神志灵通常入定,狮安自是惹人夸。

沉思罗汉:罗怙罗尊者

罗怙罗多面相殊,蚕眉秀目脸丰腴。

密行静悟超凡境,智慧咸通淡有无。

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

半度坡山论耳根,怡神通窍净灵魂。

龙军法力闻天下,尊者无言响佛门。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新韵)

因揭陀是捕蛇人,满面慈祥笑总温。

弥勒分身千百亿,皆知袋里有乾坤。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

芭蕉树下苦修行,鹿伴云生总不惊。

罗汉修来罗汉果,悠闲超脱有贤名。

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

正果终成已烂柯,修行两世倍蹉跎。

大千通察心神会,眉白飘飘阿氏多。

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

肃然执杖将门叩,罗汉来焉勇奈何?

环上声声应震耳,从来布舍靠缘多。

降龙罗汉:迦叶尊者

七世尘缘未了情,下凡渡众止刀兵。

龙降经取妖氛散,迦叶功高博颂声。

伏虎罗汉:弥勒尊者

门前饿虎啸声声,弥勒慈悲饭食迎。

佛法应能平兽性,菩提大道向西行。

5.与“十八罗汉”有关的的诗句都有哪些

十八罗汉随感诗 一、 宾度罗跋罗度闍 栖坐岩石寻清静 手持荆杖求无波 膝置经卷行真路 目视超然成阿罗 二、 迦诺迦伐蹉 身着法衣护佛法 手结法印度苍生 嗔喜皆幻不妄笑 无忧当属无量人 三、 迦诺迦跋厘堕闍 率领五百阿罗汉 住于神州护法坛 手执拂尘寻清乐 眉扬如剑斩忧烦 四、 苏频陀 右手握拳当心处 左手伸出安于膝 聃耳垂肩一真妙 绮眉霞观大千奇 五、 诺矩罗 拳拳当心本无心 念念如意如意临 身心清静人天养 不再忧烦生死轮 六、 跋陀罗 仰观宇宙参妙理 俯持捻珠数流年 德善为本广教化 众皆为贤乃真贤 七、 迦里迦 去尽万缕烦恼丝 留得一脉佛心慈 了脱生死成正觉 离却苦乐更无私 八、 伐罗伐多罗 凝神深参贝叶经 纵观古今自从容 禅定无乱涅槃处 物我两忘无量功 九、 戍博迦 曲指算来无量劫 躬行诚信不肯歇 扇拂在握数世过 禅心守定效佛陀。

6.十八罗汉 诗句

一、宾度罗跋罗度闍

栖坐岩石寻清静

手持荆杖求无波

膝置经卷行真路

目视超然成阿罗

二、迦诺迦伐蹉

身着法衣护佛法

手结法印度苍生

嗔喜皆幻不妄笑

无忧当属无量人

三、迦诺迦跋厘堕闍

率领五百阿罗汉

住于神州护法坛

手执拂尘寻清乐

眉扬如剑斩忧烦

四、苏频陀

右手握拳当心处

左手伸出安于膝

聃耳垂肩一真妙

绮眉霞观大千奇

五、诺矩罗

拳拳当心本无心

念念如意如意临

身心清静人天养

不再忧烦生死轮

六、跋陀罗

仰观宇宙参妙理

俯持捻珠数流年

德善为本广教化

众皆为贤乃真贤

七、迦里迦

去尽万缕烦恼丝

留得一脉佛心慈

了脱生死成正觉

离却苦乐更无私

八、伐罗伐多罗

凝神深参贝叶经

纵观古今自从容

禅定无乱涅盘处

物我两忘无量功

九、戍博迦

曲指算来无量劫

躬行诚信不肯歇

扇拂在握数世过

禅心守定效佛陀

十、半托迦

手持经卷苦用功

潜心诵读晓重轻

参透一真有大道

悟明方可称道生

十一、罗睺罗

慈心能忍称威猛

当胸戟指目圆睁

龙象之势实可贵

舍身成就护法城

十二、那迦犀那

半度波山巉岩上

双目怒睁举世惊

依信入佛乃正道

护法度人方圆融

十三、因揭陀

捧经持珠杖倚肩

护持三宝不肯闲

不行不立真定力

似闲非闲乃大贤

十四、伐那婆斯

守护佛法可住山

心如枯井自等闲

神妙万物苍岩骨

法注自然满大千

十五、阿氏多

貌似鬼王心慈善

守佛护法鹫峰山

张口露舌齿牙显

得法眼正靠修研

十六、注荼半托迦

修行路上多坎坷

受学诵读几波折

逐步研习愚痴少

悟透佛法妙慧多

十七、阿难

佛法无边信愿行

参透法理靠苦功

“多闻第一”需顿悟

瞬间乃在长久中

十八、摩坷迦叶

坚心执意苦修行

微妙法门寻常中

拈花微笑留名典

心心相印乃功成

7.佛教十八罗汉都有谁

【名称简介】 少林十八罗汉潘国静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

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十八”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

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据经典记载,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盘。

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

到五代时,绘图雕刻日益兴盛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

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已经有人指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者有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

[编辑本段]【最早纪录】 最早记录这件事的是宋代苏轼,他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一文中,一一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前十六位罗汉即《法住记》中列的十六罗汉名,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

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与第一位其实是同一位,只不过一个用全称,一个用尊称而已。后来,宋代志盘在《佛祖统计》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见解,认为第十七位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君徒钵叹尊者,也就是“四大罗汉”中不在“十六罗汉”中的那两位。

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 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

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弥勒。十八罗汉取代十六罗汉后,影响越来越大。

十八罗汉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庙中则比较常见,一般塑在大雄宝殿中,作为释佛或“竖三世佛”的环卫存在。 十八罗汉原本没有固定的形象,是后来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是吴越王的妻弟发愿所造的。

[编辑本段]【罗汉名称】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

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宋代的作品。

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罗汉,且在佛教界,罗汉像的绘画与雕塑,也多以十八罗汉为主。自此,十六罗汉乃逐渐沉寂,十八罗汉代之而起。

日本镰仓光明寺也有十八罗汉像,据考证系南宋至元代期间之作。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前十六尊者,皆如《法住记》所载,并无异说。

此十六罗汉之名称,即如下列︰ (1)宾度罗跋罗堕阇(Pindolabharadvaja),坐鹿罗汉: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2)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欢喜罗汉: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3)迦诺迦跋厘堕阇(Kanakabharadvaja),举钵罗汉:是一位托钵化缘的行者。 (4)苏频陀(Suvinda),托塔罗汉: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5)诺矩罗(Nakula),静坐罗汉: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6)跋陀罗(Bhadra),过江罗汉:过江似蜻蜓点水。

(7)迦理迦(Karika),骑象罗汉:本是一名驯象师。 (8)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笑狮罗汉: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9)戍博迦(Jīvaka),开心罗汉: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10)半托迦(Panthaka),探手罗汉: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11)罗怙罗(Rāhula),沉思罗汉: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12)那伽犀那(Nāgasena),挖耳罗汉: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13)因揭陀(Añgaja),布袋罗汉: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14)伐那婆斯(Vanavāsi),芭蕉罗汉: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15)阿氏多(Ajita),长眉罗汉:传说出生时就有两道长眉。 (16)注荼半托迦(Cūlapanthaka)。

看门罗汉:为人尽忠职守。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至于后二位罗汉,则众说纷纭,并不一致。

兹列出几种主张如下︰ (1)以庆友为第十七尊,宾头卢为第十八尊。其中,庆友即难提蜜多罗,亦即《法住记》的作者;宾头卢即位列十六罗汉之首的宾度罗跋罗堕阇。

(2)另有加上大迦叶与军屠钵叹二位尊者。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乐(湛然)首创此说,宋代净觉(仁岳)亦采此种说法。

此系合并《法住记》所载十六尊者,与《弥勒下生经》。

8.十八罗汉分别叫什么十八罗汉的由来是什么

十八罗汉是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的,因此,先说十六罗汉。

佛经中讲,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们遵佛的嘱托,不入涅盘,常住人间,普度众生。最早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中说:“尊者宾头卢、尊者罗骺罗如是等十六诸大声闻----守护佛法,”但未列出其余十四人的名字。

最早十六罗汉的名字,是从何处来的呢?是唐、玄奘法师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中最早记载的。 “阿罗汉”有三义: 其一曰“杀贼”,杀灭烦恼之贼; 其二曰“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 其三曰“无生”,谓不在受生死轮回的束缚,已达不生不灭的境界。

十六罗汉的名称:宾头卢突罗奢(俗称“坐鹿罗汉”)、迦诺迦伐磋(“喜庆罗汉”、知一切善恶法)、迦诺迦跋厘惰奢(“举钵罗汉”)、苏频陀(“托塔罗汉”)、诺矩罗(“静坐罗汉”)、跋陀罗(“过江罗汉”、意思为贤者)、迦理迦(“骑象罗汉”、佛的侍者)、伐奢罗弗多罗(“笑狮罗汉”、意思为“金刚子”)、戍博迦(“开心罗汉”、意思为“贱民”或“男根断者”,出家前是个宦者)、半托迦(“探手罗汉”、意思为“路边生”)、罗骺罗(“沉思罗汉”、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那伽犀那(“挖耳罗汉”、意思为“龙军”,习惯上称“那先比丘”)、因揭陀(“布袋罗汉”)、伐那娑斯(“芭蕉罗汉”)、阿氏多(“长眉罗汉”、佛的侍者)、注荼半托迦(“看门罗汉”、是半托迦的弟弟)。 十六罗汉的形象:是后来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原本没有定型的形象。

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是吴越王的妻弟发愿所造。 后来如王维、贯休、李公鳞、张僧鹞、仇英等著名画家都画过十六罗汉图。

十八罗汉是怎麽来的呢?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九”是吉利数,因此总认为“十六”没有“十八”(两个“九”)好,如“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唐朝以后,十六罗汉又被加了两个尊者,成“十八罗汉”。 最早知道“十八罗汉”的是北宋的苏东坡,他自民间得到蜀、简州、金水张氏所画之“十八罗汉图”,但十八罗汉的名字苏东坡却未列出。

宋代的志磐在其《佛祖统记》中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和第十八位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与君徒钵叹尊者(《弥勒下生经》中记载)。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认为: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降龙伏虎很合中国人的口味,在加上是钦定,从此十八罗汉便被规定了下来。

西藏认为嘎沙雅巴尊者是降龙罗汉,纳达密答喇尊者是伏虎罗汉。 有些寺庙除十六罗汉外,另加上玄奘和弥勒,或错将第一尊者宾头罗跋罗惰奢分为二人再加庆友,有的将《因果见识颂》作者摩那罗多和《法住记》作者难提密多罗认为是降龙和伏虎,都不对。

五百罗汉:他们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指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参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其三指言五百罗汉为五百大雁所化(见《贤愚经》),其四说五百罗汉的前身是五百蝙蝠(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其实,在任何佛经中都没有记载五百罗汉的名号,“五百”,只是言其多而已。

至于五百罗汉怎麽到中国以及他们的名字----略!不过,由于五百罗汉人数众多,面孔一时难以分清,以至有些人借机混了进来,硬充罗汉。如成都宝光寺的罗汉堂内,康熙和乾隆分别被塑为奢夜多尊者和直福德尊者。

在佛教中,罗汉所证的果次于佛和菩萨,因此地位也比他们低,他们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 罗汉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但从普度众生的角度来考察,就很难说了。

因此,菩萨的地位要比他们高的多。菩萨为了入世救世,有时甚至牺牲自我,不计个人得失,是这些“小乘”罗汉不能比的。

在很多的佛经中,释迦牟尼佛经常呵骂阿罗汉,说他们是“焦芽败种”,自私自利,是应该向菩萨好好学习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