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意象鱼

1.古诗中鱼类意象

“果穿闻鸟啄,萍破见游鱼”(《履道新居二十韵》),“俯观游鱼群,仰数浮云片”(《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观游鱼》)。履道池中的游鱼,常常是诗人静观独赏的对象。

“鱼”也是诗人园林诗中蕴涵特殊意味的重要意象。在鱼的身上,诗人找到了自我的影子。

可以说,“鱼”是白居易自我形象的又一对应物。白居易常在诗中写“鱼乐”,以此寓写洛阳中隐生活的闲乐,并以鱼的从容、自由、遂性表达自己对生命最高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元和年间,诗人有“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续古诗十首》其九)的诗句;长庆二年(823),中书舍人任时有句:“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玩松竹二首》其一);宝历元年(825),苏州刺史时,有“鱼依藻长乐,鸥见人暂起”(《郡中西园》)句。

当远离政治中心、置身于洛阳的闲乐生活中时,诗人更对“鱼乐”深有感触,多有写鱼乐处,如“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咏所乐》),“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春池闲泛》),“信风舟不系,掉尾鱼方乐”(《官俸初罢,亲故见忧,以诗谕之》)。可见,诗人认为鱼之乐在于深依于藻、置身陂池、掉尾,着意于鱼的乐得其所、无所牵累。

邓析《邓析书•无厚篇》云:“夫水浊则无掉尾之鱼。”鱼有掉尾之乐,正见水之清澈和鱼的自由快乐。

鱼乐在藻,亦有出处可寻,《诗经•小雅•鱼藻》篇:“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此赞美周王建都镐京饮酒作乐,以鱼在藻中之乐比兴周王乐在镐京。那么,诗人白居易为何如此热衷于写鱼乐呢?看其大和七年(833)所作《咏兴五首•四月池水满》诗: 四月池水满,龟游鱼跃出。

吾亦爱吾池,池边开一室。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

且与尔为徒,逍遥同过日。 尔无羡沧海,蒲藻可委质。

吾亦忘青云,蘅茅足容膝。况吾与尔辈,本非蛟龙匹。

假如云雨来,祗是池中物。 “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诗人写鱼乐,实是写己乐。

诗人在人与鱼之间找到了极为重要的相似处。鱼不慕大海,委质于蒲藻;我不恋“青云”,寄身于“蘅茅”。

鱼、我都不以蛟龙自居,甘为池中之物,“池”中逍遥适性又自由安全。对诗人来说,其所依之“蒲藻”“蘅茅”“池”,就是散地洛阳的“中隐”生活。

《唐宋诗醇》卷二十五评此诗曰:“会心不远,熟读蒙庄,方有此悟境。” 《庄子•秋水》篇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诗人退居洛阳,任职分司,无世务萦怀,悠然于园林,逍遥乎山水,“游山弄水携诗卷,看月寻花把酒杯”(《忆晦叔》),“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醉吟先生传》)。诗人这份闲游之乐与池中游鱼从容之乐何其相似!《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诗,有“荷衰欲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句,就以鱼乐自跃、鸥鸟不惊,来写闲适文人心无挂碍的生命姿态。

《池上闲吟二首》(其二):“非庄非宅非兰若,竹树池亭十亩余。非道非僧非俗吏,褐裘乌帽闭门居。

梦游信意宁殊蝶,心乐身闲便是鱼。虽未定知生与死,其间胜负两何如?” “心乐身闲便是鱼”,诗人直接将自我与鱼划等号,我就是鱼,表达自己对中隐之生命状态的真切感受。

《逸老》诗中又写道:“胸中一无事,浩气凝襟抱。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

古稀之年的诗人超越了生死的烦恼,无俗事系怀,惟浩气在心,自觉比限于陂池浮藻中的鱼还快乐。“游”在庄子的思想里,是精神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

从深层来理解,“从容出游”的“鱼乐”,正是一种身心自由的生命体验。“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春日闲居三首》),“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飞沉皆适性,酣咏自怡情”(《春池闲泛》),“双凤栖梧鱼在藻,飞沉随分各逍遥”(《梦得相过援琴命酒因弹秋思偶咏所怀兼寄继之待价二相府》),诗人一再以鱼在池藻中的自由遂性来表达自己对生命适性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鱼之乐,因为它逍遥适性,更因为它远离祸患。诗人常以鱼游深水来表达自己远离祸患、明哲保身的思想。

长庆二年(822),为中书舍人的白居易,又自请外任杭州刺史,究其原因,《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宦情衰落的白居易看到社会危机,朋党倾轧,两河再乱,预感到自身的不安全,便主动选择任职外郡的吏隐生活。在自长安赴杭州途中,白居易有《马上作》诗, 他写了置身朝廷的感受:“一列朝士籍,遂为世网拘。

高有罾缴忧,下有陷穽虞。每觉宇宙窄,未尝心体舒。”

诗句“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将远离长安任职杭州的自己,比作是投入深水的鱼。“虽未脱簪组,且来泛江湖。

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沽。高声咏篇什,大笑飞盘盂。

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欢娱”,杭州的闲。

2.古诗中鱼类意象

“果穿闻鸟啄,萍破见游鱼”(《履道新居二十韵》),“俯观游鱼群,仰数浮云片”(《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观游鱼》)。履道池中的游鱼,常常是诗人静观独赏的对象。

“鱼”也是诗人园林诗中蕴涵特殊意味的重要意象。在鱼的身上,诗人找到了自我的影子。

可以说,“鱼”是白居易自我形象的又一对应物。白居易常在诗中写“鱼乐”,以此寓写洛阳中隐生活的闲乐,并以鱼的从容、自由、遂性表达自己对生命最高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元和年间,诗人有“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续古诗十首》其九)的诗句;长庆二年(823),中书舍人任时有句:“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玩松竹二首》其一);宝历元年(825),苏州刺史时,有“鱼依藻长乐,鸥见人暂起”(《郡中西园》)句。

当远离政治中心、置身于洛阳的闲乐生活中时,诗人更对“鱼乐”深有感触,多有写鱼乐处,如“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咏所乐》),“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春池闲泛》),“信风舟不系,掉尾鱼方乐”(《官俸初罢,亲故见忧,以诗谕之》)。可见,诗人认为鱼之乐在于深依于藻、置身陂池、掉尾,着意于鱼的乐得其所、无所牵累。

邓析《邓析书•无厚篇》云:“夫水浊则无掉尾之鱼。”鱼有掉尾之乐,正见水之清澈和鱼的自由快乐。

鱼乐在藻,亦有出处可寻,《诗经•小雅•鱼藻》篇:“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此赞美周王建都镐京饮酒作乐,以鱼在藻中之乐比兴周王乐在镐京。那么,诗人白居易为何如此热衷于写鱼乐呢?看其大和七年(833)所作《咏兴五首•四月池水满》诗: 四月池水满,龟游鱼跃出。

吾亦爱吾池,池边开一室。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

且与尔为徒,逍遥同过日。 尔无羡沧海,蒲藻可委质。

吾亦忘青云,蘅茅足容膝。况吾与尔辈,本非蛟龙匹。

假如云雨来,祗是池中物。 “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诗人写鱼乐,实是写己乐。

诗人在人与鱼之间找到了极为重要的相似处。鱼不慕大海,委质于蒲藻;我不恋“青云”,寄身于“蘅茅”。

鱼、我都不以蛟龙自居,甘为池中之物,“池”中逍遥适性又自由安全。对诗人来说,其所依之“蒲藻”“蘅茅”“池”,就是散地洛阳的“中隐”生活。

《唐宋诗醇》卷二十五评此诗曰:“会心不远,熟读蒙庄,方有此悟境。” 《庄子•秋水》篇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诗人退居洛阳,任职分司,无世务萦怀,悠然于园林,逍遥乎山水,“游山弄水携诗卷,看月寻花把酒杯”(《忆晦叔》),“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醉吟先生传》)。诗人这份闲游之乐与池中游鱼从容之乐何其相似!《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诗,有“荷衰欲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句,就以鱼乐自跃、鸥鸟不惊,来写闲适文人心无挂碍的生命姿态。

《池上闲吟二首》(其二):“非庄非宅非兰若,竹树池亭十亩余。非道非僧非俗吏,褐裘乌帽闭门居。

梦游信意宁殊蝶,心乐身闲便是鱼。虽未定知生与死,其间胜负两何如?” “心乐身闲便是鱼”,诗人直接将自我与鱼划等号,我就是鱼,表达自己对中隐之生命状态的真切感受。

《逸老》诗中又写道:“胸中一无事,浩气凝襟抱。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

古稀之年的诗人超越了生死的烦恼,无俗事系怀,惟浩气在心,自觉比限于陂池浮藻中的鱼还快乐。“游”在庄子的思想里,是精神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

从深层来理解,“从容出游”的“鱼乐”,正是一种身心自由的生命体验。“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春日闲居三首》),“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飞沉皆适性,酣咏自怡情”(《春池闲泛》),“双凤栖梧鱼在藻,飞沉随分各逍遥”(《梦得相过援琴命酒因弹秋思偶咏所怀兼寄继之待价二相府》),诗人一再以鱼在池藻中的自由遂性来表达自己对生命适性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鱼之乐,因为它逍遥适性,更因为它远离祸患。诗人常以鱼游深水来表达自己远离祸患、明哲保身的思想。

长庆二年(822),为中书舍人的白居易,又自请外任杭州刺史,究其原因,《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宦情衰落的白居易看到社会危机,朋党倾轧,两河再乱,预感到自身的不安全,便主动选择任职外郡的吏隐生活。在自长安赴杭州途中,白居易有《马上作》诗, 他写了置身朝廷的感受:“一列朝士籍,遂为世网拘。

高有罾缴忧,下有陷穽虞。每觉宇宙窄,未尝心体舒。”

诗句“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将远离长安任职杭州的自己,比作是投入深水的鱼。“虽未脱簪组,且来泛江湖。

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沽。高声咏篇什,大笑飞盘盂。

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欢娱”,。

3.有关鱼雁的意象的古诗词

戴叔伦《相思曲》

高楼重重闭明月,肠断仙郎隔年别。

紫萧横笛寂无声,独向瑶窗坐愁绝。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恨满牙床翡翠衾,怨折金钗凤凰股。

井深辘轳嗟绠短,衣带相思日应缓。

将刀斫水水复连,挥刃割情情不断。

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妾身愿作巫山云,飞入仙郎梦魂里。

孙枝蔚 《怀杨吉公司理》诗:“频年鱼雁绝,使我泪长垂。”

鱼雁在古代指书信

4.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其他类: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5.鲤鱼一般是什么意象

在今天的安徽宿州市,有一个小镇已经籍籍无名。

它是白居易的故里,也是南宋开禧北伐最终敲定败局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苻离。白居易曾经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二年,少年时在这里与人交游,同访古寺,吟诗作对,温酒长谈;暮年时又回到这个地方,“北巷邻居几家去,东林旧院何人住”,已是物是人非。

不料却偶遇了旧友,怀念往昔,不禁感慨。在一翻饮宴酒醉之后,白居易诗兴大发,于是一挥毫,写就了一首七百多字的长诗:朝来暮去多携手, 穷巷贫居何所有。

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

偶语闲攀芳树立, 相扶醉蹋落花归。(节选) 这首诗名字也很长,叫做《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选入《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五。

其中诗中指向的主要对象刘五主簿,我曾经怀疑是刘禹锡,但考证的结果并不是。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提到了“红鲤”这一意象,那么,“红鲤”在白居易的诗作中是怎样的一种意象呢?答案是,嗯,只是一种食物。

水面排罾网,船头簇绮罗。朝盘鲙红鲤,夜烛舞青娥。

(《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 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饱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

( 《舟行(江州路上作)》) 小萍加泛泛,初蒲正离离。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

(《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 也许这跟他诗歌创作的理念有关,也许是为了“工诗”,而与上下句要进行必要的“对仗”,也许他就是个纯正而欢乐的吃货,看到鲤鱼就只想到了吃。总之,在能找到的白居易诗作中,红鲤跟其他任何一种鱼没有任何区别,就是一种可以吃的鱼而已。

那么,在其他人的诗作中,“红鲤”的意象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回归到“鱼”这一种动物的文化含义。因为“鱼”跟“余”同音,所以古人常常将鱼作为过年时必备的一道菜品,称“年年有余(鱼)”,这时候,鱼代表了富足;鱼在水中悠闲游乐的姿态,让古人非常羡慕,庄子“临渊羡鱼”的故事即自于此,这时候,鱼代表了一种悠乐。

而鲤鱼,在富足和悠乐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提升。“鲤鱼跳龙门”,便是将富足上升到了富贵的程度。

鲤鱼还代表了音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鲤鱼跟鸿雁的结合,就是“鱼雁”,是古人表达音信往来最常规的表达。红鲤,又称为锦鲤。

锦鲤并非全是红色鲤鱼,但以红鲤最为典型,所以常常两者互换,红鲤即是锦鲤,锦鲤也作红鲤,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分。红鲤的意象从鱼、鲤鱼、红色鲤鱼,一步步深入细化,添加了生物种类和颜色属性,所以,在意象上除了有鱼和鲤鱼的一般特征外,同时又有了更为独显的特性。

红鲤的一般意象:食物、快乐、富贵、音信 迟明《鱼乐图》无论是作为单纯的食物也好,还是作为快乐的的具象也好,或者是富贵的象征、音信的代指,红鲤(锦鲤)在古诗词中都不乏枚举。而说到作为食物,又要提到一个古代的全能才子兼超级美食家苏东坡了。

水龙吟 [宋]苏轼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

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

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词中“丝莼玉藕,珠粳锦鲤”都属于高级精细的食物,苏轼在诗中用到“红鲤(锦鲤)”不仅仅表达了这一种食物,另外也是对富贵生活的一种形象化:吃得考究。另外,还有“团脐蟹味欺着锦鲤,嫩黄鸡胜似肥鹅。”

(薛昂夫《端正好·高隐访知音》)、“金刀利,锦鲤肥,更那堪玉葱纤细。”(李寿卿《寿阳曲》)等,都表达了“红鲤(锦鲤)”这一种食物的味美和高级。

有时候,人们也把“红鲤(锦鲤)”作为一种吉祥喜庆的图案,进入日常生活当中,比如与莲花搭配表示一种“连年有余”的期盼。特别是在大唐王朝,因为统治者姓李,所以尤其看中“鲤鱼”(李和余)这一形象,比如在唐代黄滔的诗《成名后呈同年》中就说到:“虽惭锦鲤成穿额,忝获骊龙不寐珠。”

直接表达了锦鲤与富贵的关系。而在宋代宰相王珪的另一首中也表达了这一层含义。

立春内中帖子词•皇帝阁 [宋]王珪禁沼冰开跳锦鲤,御林风暖啭黄鹂。金舆未下迎春阁,折遍名花第一枝。

另外,人们还用“白龙鱼服”来表达天子微服出巡之意,这鱼服的形象,自然也是鲤鱼。锦绣衣服,加上鲤鱼纹饰,可见,“红鲤(锦鲤)”这一形象与富贵的关系。

至于作为音信的代指,就不需做太多的解释了。比如:“木落雁南翔,锦鲤殷勤为渡江。”

(宋·蔡伸《南乡子》)、“问锦鲤、何时重到。”(宋·李泳《贺新郎》)、“水茫茫淹海角难寻锦鲤书”(元·陈克明《粉蝶儿·怨别画阁萧》)、“锦鲤沉书,青鸾泣镜,玉燕分钗。”

(元·汤舜民《天香引·西湖感旧》)等等,都表达了红鲤(锦鲤)作为音信的代指这一层含义。红鲤的独特意象:洗尽繁华后的悠然而隐 佚名《太极图》古人有时候很蛮横,把自己的喜好情绪都强加到一些事物之上。

庄子说,御风而。

6.收集关于鱼的古诗,最好带有时代背景

唐人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李白《赠崔侍郎》“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唐朝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宋代王安石的《鱼儿》“绕岸车鸣水欲开,鱼儿相逐尚相欢。无人挈入沧江去,汝死哪知世界宽?”

宋朝范成大《鲈鱼》“细捣橙姜有脍鱼,西风吹上四鳃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清人徐鹄庭《汉口竹枝词》“不须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苔香。”

李群玉-唐【新荷】

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增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郑愔-唐【莲曲】

锦楫沙棠舰,罗带石榴裙。绿潭采荷芰,清江日稍曛。

鱼鸟争唼喋,花叶相芬氲。不觉芳洲暮,菱歌处处闻。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