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潭州

1.《月夜舟中》的诗歌鉴赏

1、望月: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

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3、长亭: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4、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闻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7、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8、寒冬:比喻陷入困顿、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等。如“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

如今更谁恨,便可耕灞浐。”(韩愈《赠张籍》)9、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10、逐鹿: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如“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温庭筠《过五丈原》)11、烽火:比喻战火或战争。

指战火连年不断。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12、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3、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14、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15:双鲤: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16、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

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17、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18、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19、怀桔:指孝顺双亲。20、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21、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22、柳营:指军营。

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

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23、南冠:指囚犯。

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24、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25、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

2.古诗词中有关船的意象

《登岳阳楼》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表现。

3.含“韶”的古诗句来自哪里

何事曹南得披览,韶程风什似闻韶.——《还韦度支韶程集》 年代:宋 作者: 王禹偁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发后渚》 年代:南北朝 作者: 鲍照一弦弹尽仙韶乐,曾破千金学.——《虞美人》 年代:宋 作者: 晏几道 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楚天遥带过清江引》 年代:元 作者: 薛昂夫始知听韶获,可使心和平.——《祗役骆口驿,喜萧侍御书至,兼睹新诗,吟讽》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岁暮》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夔州歌十绝句》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倾杯乐》 年代:宋 作者: 柳永端门羽卫簇雕阑,六乐舜韶先举.——《御街行(圣寿)》 年代:宋 作者: 柳永 三殿称觞,九仪就列,韶护锵金奏.——《永遇乐》 年代:宋 作者: 柳永念何处、韶阳偏早.——《古倾杯》 年代:宋 作者: 柳永美韶容、何啻值千金.——《离别难》 年代:宋 作者: 柳永抬粉面、韶容花光相妒.——《夜半乐》 年代:宋 作者: 柳永堪爱晚来韶景甚,宝柱秦筝方再品.——《玉楼春》 年代:唐 作者: 韦庄 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建都分魏阙,下韶辟荆门.——《建都十二韵》 年代:唐 作者: 杜甫交趾丹砂重,韶州白葛轻.——《送段功曹归广州》 年代:唐 作者: 杜甫韶年启仲序,初吉谐良辰.——《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 年代:唐 作者: 李适 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幸华严寺》 年代:唐 作者: 李忱睿泽先寰海,功成殿武韶.——《奉和麟德殿宴百僚应制》 年代:唐 作者: 鲍君徽愔愔云韶,德音不忘.——《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保大舞》 年代:唐 作者: 郭子仪 才见春光生绮陌,已闻清乐动云韶.——《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辞二首》年代:唐 作者: 王涯 簪玉步河堤,妖韶援绿蕺.——《杂曲歌辞·定情篇》 年代:唐 作者: 乔知之欲应重轮曲,锵洋韵九韶.——《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 年代:唐 作者: 薛元超宸极此时飞圣藻,微臣窃抃预闻韶.——《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 年代:唐 作者: 崔日用 恩华逐芳岁,形胜兼韶月.——《龙门旬宴得月字韵》 年代:唐 作者: 张九龄 汉酺歌圣酒,韶乐舞薰风.——《奉和圣制登封礼毕洛城酺宴》 年代:唐 作者: 张九龄本与众山绝,况兹韶景和.——《登临沮楼》 年代:唐 作者: 张九龄 至今壝坛下,如有箫韶声.——《咏史十一首》 年代:唐 作者: 李华 微才喜同舍,何幸忽闻韶.——《和刑部成员外秋夜寓直寄台省知己》 年代:唐 作者: 岑参御炉分兽炭,仙管弄云韶.——《元日观百僚朝会》 年代:唐 作者: 包佶炎海韶州牧,风流汉署郎.——《潭州送韦员外牧韶州(迢)》 年代:唐 作者: 杜甫凭报韶州牧,新诗昨寄将.——《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 年代:唐 作者: 杜甫客游南海曲,坐见韶阳早.——《南中春意》 年代:唐 作者: 钱起 律向韶阳变,人随草木荣.——《东郊迎春》 年代:唐 作者: 皇甫冉万舞当华烛,箫韶入翠云.——《释奠日国学观礼闻雅颂》 年代:唐 作者: 令狐峘朱弦韵正调,清夜似闻韶.——《四皓驿听琴送王师简归湖南使幕》 年代:唐 作者: 窦庠天资韶雅性,不愧知音识.——《梧桐》 年代:唐 作者: 戴叔伦犹隔箫韶一峰在,遥传五马向东来.——《将至道州寄李使君》 年代:唐 作者: 戴叔伦彼方韶景无时节,山水诸花恣开发.——《送从叔牧永州》 年代:唐 作者: 卢纶韶乐方今奏,云林徒蔽亏.——《和太常李主簿秋中山下别墅即事》 年代:唐 作者: 卢纶九天韶乐飘寒月,万户香尘裛晓霜.——《和王员外冬夜寓直》 年代:唐 作者: 卢纶上苑韶容早,芳菲正吐花.——《花发上林》 年代:唐 作者: 独孤授姚馥清时醉,边韶白日眠.——《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 年代:唐 作者: 李端寿酒三觞退,箫韶九奏停.——《和耿拾遗元日观早朝》 年代:唐 作者: 司空曙 端门羽卫簇雕阑,六乐舜韶先举.——《御街行》 年代:宋 作者: 柳永 每见韶娘梳鬓好,钗燕傍云飞.——《武陵春》 年代:宋 作者: 张先空惊绝韵天边落,不许韶颜梦里看.——《鹧鸪天》 年代:宋 作者: 李之仪乐章近与中声合,一片仙韶特地新.——《鹧鸪天》 年代:宋 作者: 晁端礼圜扉木索频年静,大晟箫韶九奏成.——《鹧鸪天》 年代:宋 作者: 晁端礼徵韶新谱日边来,倾耳吴娃惊未有.——《呈纤手/玉楼春》 年代:宋 作者: 贺铸 云韶杳杳鸣鞘肃,芝盖亭亭障扇开.——《鹧鸪天》 年代:宋 作者: 曹组红鸾影上,云韶声里,蒙天一笑.——《水龙吟》 年代:宋 作者: 周紫芝律吕自相召,韶頀不难谐.——《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 李纲虞韶缓度,龙香飞下,晴云如水.——《水龙吟》 年代:宋 作者: 曹勋一部仙韶,九重鸾仗,年年同醉.——《醉蓬莱》 年代:宋 作者: 曾觌 韶凤徘徊,蒲鱼演漾,镐酒恩浓,龙蟠建业.——《醉蓬莱》 年代:宋 作者: 程珌 饮罢天厨碧玉觞.仙韶九奏少停章.——《鹧鸪天》 年代:宋 作者: 程珌一刻韶芳留不。

4.怎样区分古诗词中的燕雁

在阅读古代诗文时常会见到“燕”和“雁”两个字,二者在文化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别。

燕和雁都是随着季节冷暖,南北迁徙的鸟类,冬去春来,它们按时往返,给人以诚信之感;雁和燕都是众多鸟类中相对温和的动物,形状、羽色上是这样,鸣叫声也是如此,这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儒雅是相符的;雁在秋日高空成队飞翔时,队形一丝不苟,衬以秋日肃杀气氛,愈显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壮美;燕子,特别是家燕,一般不轻易改换做巢地点,给人感觉如守约的老朋友;还是燕子,在人家里做巢,在人眼皮下面生活,雄雌之间的卿卿我我,成年鸟对幼鸟的关爱,莫不与人类似。正是雁和燕自身本能的表露,暗合了人的悲欢离合与亲情友情,所以自古以来人类赋予它们特别的关注和寄托,构成中国古诗词中极重要的吟咏对象。

燕有两个读音,一个念yān;一个念yàn。 读yàn时,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一、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妍尽态,形神俱似。

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二、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晏殊在《浣溪沙》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燕子的去来意味着春秋的更迭,年华消逝,岁月不居,更加深了词人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独”字道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

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四、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

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

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五、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

(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

5.杜甫的古诗,急,要短点的

《公元759年杜甫在秦州》(全本上) 作者:雪潇2号 杜甫在秦州之一:越过关山 杜甫在秦州之二:《秦州杂诗》第一首 杜甫在秦州之三:汗血马 杜甫在秦州之四:南郭寺 杜甫在秦州之五:采晒草药 杜甫在秦州之六:风疾 杜甫在秦州之七:梦李白 杜甫在秦州之八:朋友阮昉 杜甫在秦州之一:越过关山 公元759年七月,立秋后的某一天,偏僻的关山陇水蹙容满面地迎接了杜甫这位中华民族千古诗圣的到来。

杜甫于公元712出生于河南巩县。五岁丧母。

七岁即能作诗诗而且出口不凡:“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19岁游晋,20岁游吴越。

24岁举进士不第。25岁游齐赵。

44岁时,安史之乱爆发。 46岁“麻鞋见天子,涕泪授拾遗”。

次年六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再次年七月立秋后,作《立秋后题》一首并即弃官举家向秦州而来。

杜甫在秦州生活了将近100天。 关于杜甫西向客秦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计有寻亲访友说、取道入蜀说、求食问衣说、失意归隐说、远游淹留说等数种。

其中最代表性的,是因关内饥乱而西向投奔亲友的“万里饥驱”说。持此说者一般以下文为据:《唐书》载:“关辅饥,(杜甫)辄弃官去”。

德国人莫芝宜佳也认为:“杜甫离开北方,携家人到了南方,不断地寻找着经济上的救助人。”(《〈管锥编〉与杜甫新解》P165,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其实杜甫《秦州杂诗》第一首第二句“因人作远游”的“游”字,表明杜甫的秦州之“游”,至少应该有三种目的:游学、游历、行吟性质的流浪。 杜甫一家离开华州之后,逶迤向西,一路上少不了沐风栉雨,餐风露宿。

从“迟回度陇怯”和“昨忆逾陇坂”等诗句看,他们是越过现的在陕西省陇县和甘肃省张家川交界处的陇山(今称关山)来到秦州的。而在当时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翻越关山,就如同西出阳关一样,是充满着悲伤与无奈但也不乏冒险意味的一种行程。

初秋的关陇驿道,蜿蜒曲折,荒无人迹,时而断木横路, 时而乱石当道,时而又浊流隔阻。 路两边,老树残枝,荒草萋萋,受惊而起的怪鸟不时扑楞楞地窜入阴云四布的天空。

一辆马车在泥泞中艰难地行进着,咯吱咯吱的声音拖泥带水,像是历史在不安地呻吟。一路上,杜甫他们不时会遇到其他扶老携幼的难民,也时常会有唐军的小分队疾驰而过。

那些嗒嗒嗒嗒嗒飞驰而来的骑兵们一脸紧张,满面风尘,只顾躬身催马,对避立一旁的老百姓好像视而不见。 很快,他们就嗒嗒嗒嗒地疾然远去了,留给杜甫他们的,是一团迷茫的烟尘。

烟尘里,马车旁,杜甫骑着一匹老马,头戴斗笠,身着葛衣,肩背行囊而面容疲惫。这匹马可能就是李嗣业赠送给诗人的“追风骡”。

要不,就是他刚到华州任上时,曾“拾遗”地捡到的一匹军弃病马。 此马经他拉回家里精心护治,估计此时已是复得健康,这会也应该与杜甫一家负箧同行。

杜甫一边在马上摇摇地摇着,一边贪婪地四顾着陇上初秋的景色。他的眼睛中分明流露出对大西北奇山异水的无限热爱,也流露出纷乱岁月里一个诗人对国家时事隐隐的忧伤——自华州至秦州,千里之遥,“朱门酒肉臭”的情景即使没有重现,但“路有冻死骨”的情景很可能会与他再次遭遇。

马车里坐着的是杜甫的妻子杨婉和几个孩子。杨婉是杜甫的父亲杜闲的好友弘农人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比杜甫小12岁。

她从小喜欢读书,且写得一手好字。相貌美丽而言行端庄,性情温和而体贴。

他们于公元740年杜甫30岁时喜结良缘。 多年来,她为杜甫生儿育女同时也担惊受怕,是杜甫同甘共苦的贤内助也是杜甫解语会心的知音。

现在,她就和杜甫一同奔走在前途未卜的流浪之路上,目光忧虑却也坚定。她的怀里,抱着女儿杜蓉。

杜甫《北征》诗云:“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但是来秦州的时候,好像只有一个女儿了。 靠在她身边的是儿子宗文和宗武。

依学者冯至的说法,当时宗文应该九周岁,宗武应该整6岁。一千多年以后,甘肃天水城南著名的南郭寺内,僻静的杜甫祠里,面容丰润的杜甫泥像下,那两个手捧书卷的“书僮”,其实正是杜甫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宗文,小名熊儿,一个是宗武,小名骥子。

杜甫最喜欢的就是小儿子骥子。有《遣兴》一诗中句为证: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杜甫的小弟杜占,正在为他们扬鞭催马。

杜甫兄弟五人,杜甫居长,四个弟弟分别名为颍、观、丰、占。 此时,只有小弟杜占和杜甫在一起,其余三人散落在河南、山东。

杜占年龄当时大约是十八九岁,正当健壮小伙,所以秦陇道上,他少不了要执鞭赶车。 和杜占一起于关陇道上探路压尘的,还有杜甫的家仆杜安。

杜安10岁时父母双亡,杜甫的母亲崔氏见他可怜,就把他带到家中做了仆人。 杜安虽没有读过书,却生性机灵,与杜甫名为主仆实为朋友。

他一生跟随杜甫直到杜甫去世于自潭州赴岳州的船上。而这会儿,杜安一定正在和谁说笑着。

他们的行程虽然是艰苦的,但也一定是快乐的。 对于杜甫来说,这次对关山的翻越,是不是会超越地理翻越的意义而意味着一种人生意义上的翻越呢? 杜甫在秦州之二:《秦州杂诗》第一首 当杜甫一行终于进入秦州地界时,手摸着“秦州”的界碑,眼望。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