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赛银出事了,平安金赛银事件是怎么回事2015年9月底,位于北京金融街上的中国平安集团北京分公司楼下,聚集了近百名投资人向平安集团维权。国庆期间金融界非常火的三个词:“中国平安”,“60亿”,“金赛银”。涉嫌200多名平安员工。 近百名投资人进行维权表示购买了中国平安北京分公司兜售的理财产品出现了兑付危机,投资的钱拿不回来!其原因是深圳金赛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陷入严重的兑付危机!同时他们称有200多名平安保险的业务员参与其中。 但购买合同,合同内容及落款均未有任何中国平安的表述和公章。据投资者爆料,销售、签合同从没见过金赛银等公司的人,都是只通过平安保险的业务员,先给钱,再给合同,见到合同的时候落款已经签好是金赛银。 一位姓赵的女士说:“我买了该产品,记得当时是平安的业务员,戴着平安的工牌,在法定工作日内,向我介绍该产品,并说是平安公司回馈老客户,只有VIP才能购买的产品,怎么转眼间性质就变了?这该怪谁?” 平安业务员:领导授意才敢销售 据界面记者表述,多位业务员说他们是在领导授意下才销售的上述产品,同时记者获得的证据也显示,在销售产品阶段,有平安保险营业部的负责人统一给业务员培训讲解上述产品。而且在7月,业务员向营业部的领导寻求解决办法,领导还给与回复称,“尽快约客户去尚都(金赛银北京公司所在地)谈延期补偿协议,由金赛银的人接待,减少业务员的压力。” 恐怖的金赛银,千名员工只剩20人 深圳金赛银是一家以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等发行与管理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基金管理机构,其官网宣称,其主要投资优质的地产并投项目、矿业并购项目,年化回报率可保持在50%以上,管理基金规模高达150多亿。据数据显示,金赛银在全国发行尚未兑付的基金产品共27只。 今年4月,金赛银就出现产品到期无法兑付的问题,紧接着上千名员工开始离职,目前仅剩不到20人,金赛银法定代表人王维奇也在9月份失踪。截至9月25日,根据金赛银委托的律师事务所统计,金赛银募集资金63亿元,尚未兑付的约30亿元。近期,深圳公安局罗湖分局已对金赛银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立案侦查。 2.金赛银案件维权,怎么才能找到维权群众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及金赛银委托的律师事务所。 九月份以来,部分金赛银基金投资者接连几天聚集在北京金融街上的中国平安寿险北京分公司楼下维权,引发关注。 这些投资者中,大部分购买了深圳金赛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赛银”)出售的产品。今年4月份,金赛银开始出现产品到期无法兑付的问题,包括张家界金赛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企业(有限合伙)、湖南长沙省会地标商务综合体基金、罗兰金都购物公园基金等,年利率为10%,利息季付。 截至9月25日,根据金赛银委托的律师事务所统计,金赛银募集资金63亿元,尚未兑付的约30亿元。据悉,维权的投资者中投入金额最大的650万元,最小的12万元,多数人投资额在60万元左右。 金赛银销售的产品为何要找上平安,个别投资者表示,是受到平安保险业务员“保本保息”、平安银行托管的虚假宣传进而购买的上述产品,现在金赛银跑路了,负责人联系不上,平安理应为此承担责任。 一位购买了金赛银基金产品的投资者告诉记者,他是在今年1月购买了这款产品,此后,曾收到过一次基金的利息,今年下半年,产品第二次付息时间内,她并未收到利息。后来主动致电基金发行方才知道发行产品的公司3月开始已出现资金链断裂。“得知消息后,我马上赶往金赛银在深圳的办公室。才发现整个公司已人去楼空,连招牌都被摘下了,员工已寥寥无几。想找金赛银拿钱,连渠道都没有了。基金是通过平安的保险业务员购买的,平安理应承担责任。” 针对平安银行进行托管的问题,记者致电平安银行得到的答复是,根据托管法规和托管合同,银行的责任主要在于为客户提供账户开立、资金清算以及监督资金投资对象是否符合托管协议约定的投资范围等服务。托管行不承担基金的投资风险,不对投资收益的收回承担职责,对已划出托管账户的资金投资状况不承担监督职责。 此外,记者看到的投资者购买合同中显示,合同内容及落款均未有任何平安方面的表述和公章,均为投资者和金赛银基金、慧融基金、恒达信安等公司签订的,并且还有投资者签字确认过的《风险提示函》。 长期从事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专家解释到,金赛银发售的张家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企业是属于有限合伙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普通的理财产品不一样的地方是,这种基金具有更高的风险,投资人需以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在购买该基金时,投资者一定是需要知晓其风险并签署相关文件的,投资人应该承担对应的风险,因而,会有《风险提示函》专门提示相关风险并需要投资人亲笔签署。 一位熟悉案情的律师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平安并非金赛银相关产品合同的合同主体,也不是投资项目的合伙人、管理人等其他相关主体。平安方面的负责人也强调一直以来禁止业务员销售其他公司产品,保险业务员的代销是个人行为,平安官方从未销售与金赛银相关的产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平安并不承担金赛银事件的合同责任。此事件的最终责任主体在金赛银基金公司以及该公司的负责人王维奇,投资者应该采取法律手段进行合法索偿。 3.金朝阳泛亚金赛银埋的什么雷投资者众多,但并不是都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这就让许多被“包装”过的投资产品钻了空子。自称为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属交易所,承担着国家战略储备稀有金属任务的泛亚曾经在媒体上也对日金宝做出解释,称日金宝为一款资金受托产品,几番转换下日金宝又从一个理财产品跳转成为一个交易产品。 而金朝阳的Pre-REITs更是艰深,投资者对于该产品的了解都来自发售方的宣传。 2。 相对于泛亚和金朝阳,金赛银投资者的情况,与没有看到和看清合同就投资有很大关系。此次事件中,投资金赛银的投资者都是通过的平安集团下的业务员,投资者因为信平安,居然先把钱交给了业务员,过了一两个星期才拿到了合同。 然后,这些无法兑付的理财产品,并不是平安发行的,购买合同里没有平安的表述和落款。 3。 相比起金朝阳高价卖课、同时鼓动学员相互拆借并鼓吹自己的理财产品这种“传销”模式,以及泛亚宣传高收益低风险的庞氏骗局,金赛银的骗局看上去更为简单,就是“飞单”,即平安的业务员卖非平安推出的理财产品,但由于投资者对平安的信赖,反而很容易上当。 其实,不管是那种情况,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都应全面了解产品本身及其风险,避免盲目追求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