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点关于“不和他人争输赢”的诗句让他三尺又何妨 ----赋诗息争端 据《宋稗类钞》记载,尚书杨玢告老还乡。他家的老屋被邻居侵占,家族的一些后辈要去告状,送来状词让杨玢过目。杨玢在后边题诗一首: 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 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衰草正离离。 后辈见诗,就不敢再提这件事了。 清人《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明代礼部尚书杨翥,住宅也被别人侵占一两尺,家里人来告诉他。杨写诗一首: 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 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不妨。 占地的邻居知道了,不禁又惭愧又佩服,主动退还所占土地。 明人《国朝典故》载:明代南京大理少卿杨复,家里养两头猪,每天叫童子到后湖采萍藻来喂猪。这一天,童子又到后湖去,碰到法司的家人,因为采萍而吵架,结果,童子被打,回家向主人哭诉。杨复听了,作诗一首: 太平门外后湖边,不是君家祖上田。 一点浮萍容不得,如何肚里好撑船。 法司听了,亲自到杨家道歉。 安徽桐城有一个小巷,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尺,名曰六尺巷。这里是清高官张英的故居。六尺巷的碑铭上这样记载:“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一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遂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得名焉。” 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是因为人们敬佩张英的胸襟气度。它让后人懂得了谦让是美德。 2.形容皇帝死后没有下葬儿子们争抢皇位的成语是什么束甲相争:康熙晚年,储位未定,康熙预感到,他身后他的儿子之间要有一场厮杀。 康熙自己说:他说朕,我考终之后,将来我百年之后,置于乾清宫,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宫那儿,停尸在乾清宫那儿,"尔等束甲相争耳"。这里面说了一个历史典故,就是当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桓公死了之后,他五个儿子争位置。 齐桓公停了尸,还没有入殓,五个儿子就争了,有的儿子在尸体旁边哭泣,有的儿子就拿着箭射他的兄弟,他兄弟一看有箭射来就躲了,躲在尸体的下面,那个箭就射到齐桓公的尸体上,乱箭射到齐桓公的尸体上。有身体旁边的争斗,一直打到停尸旁的外边,把锁起来,齐桓公死了之后67天没有发丧也没有入殓,尸体腐烂了,蛆从窗户里面爬出来。 康熙引了典故,就是齐桓公的典故,说将来他尸体停在乾清宫,尔等束甲相争,这个时候康熙的内心是很悲苦的,作为一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君主,没有处理好他的接班人问题,晚年发生了一个历史悲剧。康熙61年,11月13日,康熙就故去了,雍正继位的前奏也就结束了,开始了雍正继位的疑案。 3.争夺清太宗皇位的四大贝勒是哪些大贝勒代善 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 四贝勒皇太极 满族先人女真像许多游牧民族一样,汗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 努尔哈赤身后的大位由谁来继承?当时没有一个制度。努尔哈赤生前为着巩固权位,先幽死胞弟舒尔哈齐,又杀死长子褚英。 努尔哈赤晚年在汗位继承问题上非常烦恼,他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宣布《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所以,他死之后,尸骨未寒,汗位之争,非常惨烈。 当时在诸贝勒中,以四大贝勒的权势最大,地位最高;此外,还有多尔衮、多铎。四大贝勒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中,座次和年齿均列第四,为什么却能登上后金国汗的宝座?因为皇太极在大位争夺中,长期而巧妙地运用了谋略。 当时的形势是: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 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 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过失获罪,莽古尔泰竟亲手杀死母亲。 这种人,名声差,可做统兵大将,但不能做一国之君,更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 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 ”大阿哥就是代善。 皇太极虽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争夺汗位继承,各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努尔哈赤小福晋德因泽向天命汗告讦(jié)大福晋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又送给四贝勒,四贝勒受而未食。 大福晋经常派人去大贝勒家,还在深夜外出宫院。努尔哈赤派人调查属实。 他不愿家丑外扬,便借故惩处大福晋。这件事在满洲贵族中曝光后,大贝勒代善的威望大降,已无力争夺汗位。 有人说小福晋德因泽告发是受到皇太极的指使,皇太极藉大福晋同大贝勒代善难以说清道明的“隐私”,施一箭双雕之计:既使大贝勒声名狼藉,又使大福晋遭到惩处。 大福晋在这次事件中受了点“伤”,但没有“死”,不久又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 大福晋就是多尔衮、多铎的生母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12岁嫁给努尔哈赤,共同生活25年。 她当时37岁,正值盛年,丰姿饶艳。阿巴亥生有三个儿子:当时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 多尔衮、多铎兄弟也有资格同皇太极争夺皇位。要削弱多尔衮、多铎的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处死大妃。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和几个贝勒说先汗有遗言,让大福晋殉葬。在皇太极等四大贝勒的威逼下,她自缢而死(一说被用弓弦勒死)。 阿巴亥死后,多尔衮、多铎年幼,失去依靠,没有力量同皇太极争夺大位。 据《清史稿•索尼传》记载,多铎曾说:“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 由此看来,努尔哈赤生前或有遗诏,可是至今没有见到。多尔衮死后议罪,一大罪名就是曾说:“太宗文皇帝之继位,原系夺立。” 所以,皇太极到底是继位还是夺位?至今学界仍有不同的意见。 代善失势、多尔衮失母,皇太极在大位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 新汗的推举议商,在庙堂之外进行。大贝勒代善的儿子贝勒岳?、萨哈璘到其父代善的住所,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 代善说:“这是我的夙愿!你们所说,天人允协,谁不赞同。 ”这样,父子三人议定。 第二天,诸王、贝勒、贝子聚于朝。代善将他们的意见告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及诸贝勒。 没有发生争议就取得共识。皇太极经过长达15年的精心谋划,终于登上大位。 皇太极初登新汗宝座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处理军政大事,四人轮流分值。 尔后,皇太极除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胁服大贝勒代善,终于“南面独坐”,稳固了权力。 4.描写争夺的词语关于争夺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 【寸土必争】:即使是一点点土地,也要和敌人争夺。形容对敌斗争毫不退让。 【夺锦才】:夺锦:夺锦袍。争夺锦袍的才华。形容才华超群,后来居上。 【你夺我争】:指相互争夺。亦作“你争我斗”、“你争我夺”。 【你争我夺】:指相互争夺。 【求名夺利】:指追求名誉,争夺财利。 【群雄逐鹿】: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攘权夺利】:犹言争权夺利。争夺权力和利益。 【上下交征】:交:互相;征:求取。上上下下互相争夺私利。 【失鹿共逐】:失:失去;鹿:指帝位;逐:追赶。失掉帝位,天下大乱,人人争着追逐。比喻失去政权后,天下大乱,各路英雄争夺帝位。 【十鼠争穴】:穴:洞。十只老鼠争夺洞穴。比喻坏人聚在一起互相争斗。 【恃强争霸】:凭借自己的强大争夺霸权。 【滕薛争长】:滕侯与薛侯争夺席位。指争夺尊位或首位。 【乌鹊争巢】:乌鸦和喜鹊争夺同一个窝。比喻异类相争必有一伤。 【争锋吃醋】:为争夺男女私情而互相嫉妒。同“争风吃醋”。 【争猫丢牛】:为了争夺猫而丢了牛。比喻贪小失大。 【争名夺利】:争夺名位和利益。 【争名竞利】:争夺名位和利益。同“争名夺利”。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朝:朝廷。市:市场。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即争名夺利。 【争名逐利】:争夺名位和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