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苏轼饮酒后的雨的诗句

1.急找苏轼的《初晴后雨》的诗句解释帮帮忙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②方好——正显得美好.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2.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译诗、诗意]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3.形容“雨天饮酒”的诗句

1、唐·崔颢《雁门胡人歌》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2、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3、宋·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4、五代·冯延巳《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5、宋·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wtp=tt#3。

5.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6.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句赞扬的是那里的西湖

杭州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拓展阅读】 杭州西湖是和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有着密切联系的。

西湖的美,首先是被历代文人认识并逐渐开发的。可以说,没有众多文人的描绘歌咏,西湖是不会如此受人推崇的。

仔细想一想,这其中,与西湖关系最为密切的算是苏轼先生了。 苏轼一生两次赴任杭州。

第一次是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他当年36岁,历时三年。

苏轼一到杭州,就被这里的秀山丽水所深深吸引:“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酔书》其五)。 苏轼饱览了西湖的美景,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早晚、阴晴、晦明,西湖都有自己的美,苏轼都一一捕捉在了自己的笔下:“西湖三面环山,中涵绿水,松排青嶂,草满平坡。泛舟湖中,四面瞻视,水光山色,竞秀争奇,柳岸花汀,参差掩映。

已而峰衔翠霭,月印波心,画舫徐牵,菱歌晚渡,游人俨在画图中也。”(《题西湖诗卷》其一)。

这是对西湖美的总体真实写照。 那时西湖的春景,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西湖春景,霁晓最宜,柳带朝烟,桃含宿雨,芳草沿堤,与湖柳映碧,更见渔舟来往,今人疑武陵源。”

西湖的夏景,旖旎多情,爽人心神:“西湖夏月,观荷最宜,清香徐细,傍花浅酌,如对美人倩笑矣欠话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雨中西湖,色彩明豁,映衬成趣。

月下的西湖,迷蒙淡远,充满诗情画意:“西湖观月,秋爽最宜,烟波镜净,上云色淡。鱼灯依岸,山村霏微,万籁俱寂,景色清奇。”

雪后的西湖,银装素裹,自有高格:“西湖赏雪,初霁最宜。或登天竺高顶及南北两峰,俯瞰城闉,远眺海岛,则大地山河,银溶汞结,而予藐然稊米,凌厉刚风,恍欲羽化。

况则放舟湖中,周览四山,若秋涛耸涌,璀璨乘飚,而玉树琪花,丽然夺目。” 在苏轼的眼中,西湖无时不美,无处不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选择“初晴后雨”这一特定时间表现西湖晴水雨山之美。以古代越国女子西施比喻西湖,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更见新鲜。

苏轼在这里强调了美的原发性、自然性。因为其美,所以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相宜的。

苏轼这诗词一出,西湖更是名重天下,以至于从此便称为“西子湖”。 第二次苏轼再次赴任杭州。

已是15年后,也就是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他51岁,仕途受挫,几度转折,感慨万千,写下:“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苏轼这次任的是杭州知州,他不仅游览了西湖,还治理西湖。

十五年不见,西湖已淤塞过半,于是他采取当地老百姓疏浚西湖的建议,上述朝廷:“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使杭无西湖,如人去眉目,岂复为人乎?”(《乞凯西湖状》)。苏轼仔细认真考察了西湖,制定了疏浚方案。

他了解到如把西湖中淤泥运到岸上,费事费力,事倍功半。于是,他决定堆积淤泥于湖中为长堤,这样既省时省功,又便于交通往来。

苏轼组织二十万民工,辛勤劳作,圆满完成了疏浚工程。即疏导了西湖,又灌溉了民田千顷,及于人民。

老百姓为了纪念苏轼,把这一段长堤称为“苏公堤”, 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从此西湖也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那著名的“东坡肉”就是那时候发明的。

据说,当时老百姓为了感谢苏轼,纷纷送猪肉给他,苏轼叫人把肉切成方块焖煮成色味俱佳的酥肉,再分别送给疏浚。

7.苏轼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希望能帮助到你

8.苏轼为何要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这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所作,当时苏轼36岁,是他第一次在杭州任官的时候。

当时王安石为挽救软弱挨打的局面,开始变法图强。苏轼虽赞成改革,但其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同。因此,熙宁四年时,苏轼连续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由于见意见未被采纳,而又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请求外调。

苏轼离京来到杭州,任杭州通判。通判是一个闲官职,并无多少职权和事情,所以苏轼在杭州任通判的三年(1071年—1074年),游遍杭州一带景色,常常陶醉于江南山水之间,也因此在杭州一带留下了大量的优秀写了山水诗词。深爱杭州的苏轼甚至自命为“杭人”。

有一年夏天的一天,苏轼和朋友们在西湖上乘船游宴,边赏景边饮酒。刚开始西湖天气晴朗,阳光明丽,湖面波光闪烁,展示着西湖美丽的风貌。天有不测风云,后来天气阴了下来,又下起了蒙蒙细雨。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着一层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苏轼等人在船上边饮酒边欣赏这难得的晴雨交错中的西湖景色。

酒兴未尽,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生性喜好山水美景的苏轼被这奇丽情景所深深打动,不由为西湖美丽赞叹,挥笔写下了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此诗后来是苏轼在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也被后人认为是描写西湖最好的诗之一。

苏轼等人在船上边饮酒边欣赏这难得的晴雨交错中的西湖景色。

酒兴未尽,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生性喜好山水美景的苏轼被这奇丽情景所深深打动,不由为西湖美丽赞叹,挥笔写下了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