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荼糜的诗句与典故

1.荼糜花的典故

荼蘼 荼蘼:tú mí学名:悬钩子蔷薇。

又称酴醿,现常写作荼縻、荼蘼。古人给酴醿取了不少好名字如佛见笑、百宜枝、独步春、琼绶带、白蔓君、雪梅墩等。

科目:蔷薇科Rosaceae)蔷薇属(Rose) 拉丁文学名:Rosa rubus 英文名称:Blackberry Rose flowerless or neverfower【本意】落叶或半常绿蔓生小灌木,攀缘茎,,茎绿色,茎上有钩状的刺,羽状复叶,有五片椭圆形小叶,上面有多数侧脉,致成皱纹。初夏开花,夏季盛放,花单生,大型,雪白、酒黄,火红,可大多都是白色,单瓣,有香味,不结实。

荼蘼色香俱美,其藤蔓若以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绿化的优良观赏花木,以地下茎繁殖。栽培供观赏。

【荼蘼比喻意】一、文学寓意:荼靡,一种蔷薇科的草本植物,春天之后,往往直到盛夏才会开花。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靡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苏轼诗:“荼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任拙斋诗:“一年春事到荼靡。”

王琪诗: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靡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这每一字句,都是这夏天最后一抹花语的诠释。《红楼梦》中也有关于荼蘼的一段。

《红楼梦中》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曹雪芹用以花喻人的手法暗示几个人物的命运,其中就有荼蘼。女仆麝月抽到一张花签,是“荼蘼—韶华胜极”。

“韶华胜极”意指花事到了尽头,之后自然是群芳凋谢了,有完结的意思;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所以有完结的意思。而“开到荼蘼”的意思就是花已凋谢,一切结束。

“开到荼蘼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荼蘼是夏天的最后一种花,开到荼蘼了,便没有退路,也不能继续美丽了。多么绝望与颓废的两个文字。

荼靡花开,花事荼靡,一株佛家经典里孤独寂寞的彼岸花,居然,是花中十友排行第十的韵友。想来谁也不信,荼靡的寂寞,是所有花中最持久,最深厚,也是最独特的。

茶蘼是花季最后盛放的鲜花,茶蘼花开过之后,人间再无芬芳。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

如此之类,一朵荼靡,一支彼岸花,都是分离的表征,没有了那份无与伦比的超脱,即使自命忘情,也不免会为她流泪。尽管愿望的最深处,并不希望你我荼靡,不希望看到悲伤的彼岸花,却依旧祈祷籍着你的手,让她发芽、绽放。

二、佛家意义:荼靡花在很多佛教著作中都有提及,有学者认为荼靡就是彼岸花。原因是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只是那伤痕却永不痊愈了,一一成为胎记,在往生的路上,如莲花开落,使你可以辨认。荼蘼是花季最后盛放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

彼岸花相传此花只开于黄泉,是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彼岸花在佛典中叫做曼珠沙华(Red Spider Lily),是天上开的花,白色而柔软,见此花者,恶自去除,有人认为这是指荼蘼。

彼岸花实际上有红色、白色居多,可以参考一下这个花的图片,而荼靡花的真实图片,其实是没有的,通常认为荼靡是白色的小花。

2.请教“荼靡”一词的出处和典故

荼靡是佛教用语……指一种传说中的花朵,相传那是夏天的最后一种花朵,荼靡花开后,就不会再有花开了……

引用一位前辈的这段话:

《红楼梦》里十二钗抽取花名签的时候,麝月抽到的是荼靡花,叫“韶华胜极”。诗句出自宋代王淇的“开到荼靡花事了”。书中写宝玉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他看到后要把签藏起来不让大家看,觉得这个话不吉利。因为荼靡花是春天最后的花,开得最晚,所以说“开到荼靡花事了”,“花事了”三个字还双关,袭人姓花,袭人出嫁的时候跟贾宝玉讲“你好歹把麝月留着”,服侍他们两夫妻,宝钗同宝玉。所以最后,宝玉做和尚的时候,不但丢掉了宝钗,也丢掉了麝月。所以“开到荼靡”,《红楼梦》中的荼靡花就是麝月,“花事了”,袭人的事情也了了,袭人便出嫁了。

繁盛之后留下的也许是一片颓败,又或许是归于平淡。

但愿在生命里能够看到花朵的盛放,哪怕是瞬间浓烈的歇斯底里,即便花期过后将面对内心深刻的悲凉,也情愿让感情开到荼靡。

————————————————————

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夭棘出莓墙。

——王淇《春暮游小园》

3.求有关“燕子楼”的典故和诗句

关盼盼 唐代的乐舞和诗歌一样高度发展,成就辉煌,为中国古代乐舞艺术极为昌盛时期,无数地位低微的乐舞艺人在受尽凌辱与摧残的情况下,以其天才的智慧创造,丰富了唐代乐舞艺术。

关盼盼就是唐代著名的乐舞艺人。 关盼盼,唐代贞元、元和(785—820年)时徐州有名的舞伎。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左右,张尚书做武宁节度使,镇守徐州,家中养有不少家伎,其中有个容貌俏丽、能歌善舞的家伎,最为张尚书宠爱,这就是关盼盼。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云,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白居易为校书郎时,出游到了徐州、泗水一带,应邀赴镇守徐州的张尚书家宴,当时家宴常有家伎表演歌舞供人娱乐,白居易首次看到了关盼盼的歌舞表演,在这位歌舞鉴党水平极高的诗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家宴上,宾主酒酣兴浓,张尚书命关盼盼歌舞劝酒佐欢。只见关盼盼身着红色纱裙,犹仙女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忽如轻风吹指,时隐时现,忽似红玉雕像,静中有动,表演的《霓裳羽衣舞》,令人心旷神怡,关盼盼以轻盈迦雪的旋转、流畅行进的舞步、柔软轻婉的舞姿,飘然欲仙的舞态,表现出虚无飘涉的仙境之中仙女形象。

白居易看过许多能歌善舞的家伎表演,今日欣赏关盼盼的《霓裳羽衣舞》,觉得非常美妙,即兴赋诗赠给关盼盼,其中有“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将醉意起舞的关盼盼喻为微风中摆动的娇妍华贵的牡丹花。从这以后,一别十几年,白居易没有得到关盼盼的消息。

关盼盼到底怎么样了呢?张尚书去世后,归葬东洛。关盼盼独守在张尚书的徐州旧宅燕子楼中,一过十余年,不肯改嫁,曾作有《燕子楼三首》,诗云: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一十年。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关盼盼写出她孤独凄凉的独居生活,《历朝名垦诗词》评此诗曰:“悲凉黯淡,字字哀音,笔亦幽秀,宜其为世传诵也。”

诗一出燕子楼便广为流传。 当时的员外郎张仲素,字缋之,拜访白居易时,吟诵拜访白居易,吟诵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句婉丽哀楚。

白居易经询问,得知为关盼盼所作。张仲素曾在武宁军做事多年,颇知关盼盼始末,便向白居易诉说了关盼盼的情况,如今关盼盼依然独居在楼子楼中。

白居易读诗,有感昔日张尚书家宴,当即依其题和诗三首,诗云: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残灯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中人一人长。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二年。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又作七言绝句一首: 黄金不惜买峨眉,拣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死不相随。

白居易从封建礼教出发,认为张尚书不惜重金买下关盼盼,又教以歌舞,教成之后,张尚书死去多年,坟墓上的白杨都长得很粗了,可是关盼盼仍然活在人世,没有相随张尚书而去。白居易显然在讽刺关盼盼不殉夫守节。

后来,关盼盼看到了白居易的诗,哭泣着说:“我并非不能殉情而死,只怕我死之后,人们会认为我公重色,有从死之妾,这岂不玷污了他的名声。”于是,和诗答白居易,诗云: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被逼走投无路的关盼盼,只得去死,于是绝食旬日而死。

白居易虽有千古诗名,但他诱逼关盼盼殉夫守节,做得十分不光彩,硬是将一个饮经痉而又有艺术才华的女艺人逼上死路。在这个格守封建礼教的诗人心目中,关盼无论有怎样高超的技工艺,终究不过是主人为满足声色享乐需要的玩物,主人死人,当作玩物的关盼盼就该死。

历代诗人均有咏关盼盼和燕子楼诗词,多是把关盼盼当作贞妇来赞颂,或以关盼盼和燕子楼为典故写入诗词,但也有不同于此见者,宋代大词人苏轼曾夜登燕子楼而梦见关盼盼,故尔作小词云: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觉梦,但有旧愁新怨。异时对南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不同于白居易,词中凝聚了他对这位闻名古今的舞伎的同情和感伤。关盼盼的诗最能引起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妇女的共鸣,明末清初才情殊众的歌妓王微,与关盼盼际遇相同,故尔从关盼盼之身世引起联想,有《拟燕子楼四时闺意》诗四首,其三云: 罗衾自垒怯新凉,无寐偏怜夜未央。

生死楼前十年事,砌蛩帘月细思量。 关盼盼能传名至今,是由于文人酒酣作诗,把她的表演和身世记下来;又由于她有感而发的诗篇能够感动人心,引起共鸣,从而辗转相传,广为传诵,这就使得我们今日能够了解这位唐代著名的乐舞艺人,其实象关盼盼这样的艺人何止千千万万就是她们用血泪和智慧谱写出一部中国古代艺术史。

4.浣溪沙 秦观 词中化用了哪些前人的诗句和典故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调之婉妙幽微过之。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阴的早晨。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是情与景融、意与境浑的佳句。

下片开始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视线移向了窗外:飞花袅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见飞花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飞花”之“轻”似“梦”、“丝雨”之“细”如“愁”。之为奇特,不仅于其喻体和喻指的恰当而新奇上,更在其一反常式,而以抽象的情感喻具体的物象,是飞花似梦,是细雨如愁。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飘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的佳例。

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为司空见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感情,移情入景,便往往设想自然也带着这份感情。“以我观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自在飞花”,无情无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丝丝细雨,已足生愁,更况其无止无歇总是下个不停呢!体味这无边的飞花细雨,仿佛我们也感受到了那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细推词脉,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续编草堂诗余》曰:“后叠精研,夺南唐席。”正是对此章法技巧的高度评赞。句中“闲”字,本是形容物态,而读者返观全篇,知此正是全词感情基调──百无聊赖的情感意绪。作为红线贯串打通全词,一气运转,跌宕昭彰。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试观此作,谁谓不然?

此词以柔婉曲折之笔,写一种淡淡的闲愁。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一份闲愁。不知何时何处,它即从你心底无端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令人寂寞难耐。词人们又总是能更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并流诸笔底。而此时,又必然会渗透进他们对时世人生的独特感受。冯延巳的《鹊踏枝》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这般闲情,却也包蕴着一种由时代氛围所酿成的说不清、排不开的愁绪。“古之伤心人也”的秦观,年少丧父,仕途抑塞,于新旧党迭为消长之际,一再受到排抑,满腹满腔人生的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心境意绪而弥漫于词作之中,呈现出含蓄蕴藉、窈深幽约之美。此词曲折传情而凄清婉美,《词则大雅集》卷二称“宛转幽怨,温韦嫡派”。作为婉约派词人,他正是远祖温韦,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长为一体,成其细腻含蓄而又凄怨感伤之风格,吟唱出较“花间”、“尊前”更为绸缪凄婉的角声,别具一番魅力。

5.求“凤凰于飞”和“杨花李树”以及许嵩“庐州月”里所用的诗词典故

诗词的用典,是指在诗词中借用历史故事或神仙故事来抒情。

还有一种说法,借用或点化前人的诗文佳句来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诗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

于是形成了一种堆典体。堆砌典故很使人费解,有人就说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卖弄渊博。

其实也不尽然。 辛弃疾的词,用典是最多的。

贺新郎----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撵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常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常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个典故。

1、“马上琵琶关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亲典故。《王明君辞序》 2、“更长门翠撵辞金阙-”------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打入长门宫典故。

3、“看燕燕,送归妾”--------卫国皇后庄姜的典故。《诗经。

燕燕》 4、“将军百战----故人常绝”-----西汉将军李陵与苏武的典故。 5、“易水萧萧----悲歌未彻”------荆轲刺秦典故。

《史记》 6、“啼鸟还-----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鹃啼血的典故。 7、“谁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园序》、《赠孟浩然》诗句意。

古代诗人写诗用典的人不少,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但在词中,辛弃疾用典是最多的。

你可以查一查辛词。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见。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