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兰亭的诗句

1.描写兰亭的诗句

《兰亭诗六首》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创作并编入《兰亭诗集》而流传至今的六首诗,其中一首四言诗,五首五言诗。这六首诗的地位与名气均不如诗集的序文《兰亭集序》,但标志着诗人进行一种新的尝试:诗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

兰亭诗六首

【其一】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雩,异世同流。

迤携齐契,散怀一丘。

【其二】

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

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

【其三】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其四】

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

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

【其五】

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

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

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

【其六】

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

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

於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

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2.【描写兰亭的名言10句

当我来到兰亭门前,便看见“鹅池”二字,这两个字各成风格,“鹅”字看起来有着南方人的秀气,而“池”字则显得象北方汉子南洋的粗犷,人称“父子碑”,据说是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共同书写的.忽见鹅池中几只白鹅悠然嬉游,颇有生趣.而王羲之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精髓就是从鹅的形体上,悟出书法的真谛. 顺着小径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历史的斑迹显现出来.内一石碑上书“兰亭”二字,系清康熙手书.西侧是“乐池”,临池有“俯仰亭”.东侧为流觞亭,亭内有“曲水邀观处”一匾,正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一条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镜,在竹影树荫下缓缓并带着轻快的节奏逶迤流过,流得那样洒脱自在. 几只时而盘旋、时而俯冲的蝴蝶,几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当年,王羲之邀约41位文人雅士列坐曲水两旁,并在水上漂流起装有酒的“觞”(酒杯),水流时急时缓,觞也就时飘时停.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写一首诗.王羲之将所赋37首诗汇集成册并书写下了《兰亭集序》,从此历史登上了一个文人思想境界的巅峰.。

3.描写“兰亭”的诗句有哪些

1.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释义: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2.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释义: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一夜寒霜,使湖边的树林像染过一样。

3.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释义: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

4.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释义:不能来兰亭相会,只能自己一人吟着诗。

5. 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释义:从古至今的盛会中有谁会停下来画兰亭。

原文:

1. 魏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宋∙陆游《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3.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4.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5.唐∙崔护《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

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垧。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

林树回葱蒨,笙歌入杳冥。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4.描写兰亭的诗句

《兰亭诗六首》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创作并编入《兰亭诗集》而流传至今的六首诗,其中一首四言诗,五首五言诗。

这六首诗的地位与名气均不如诗集的序文《兰亭集序》,但标志着诗人进行一种新的尝试:诗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

兰亭诗六首【其一】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迤携齐契,散怀一丘。

【其二】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其三】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其四】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

前识非所期,虚室是我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

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其五】鉴明去尘垢,止则鄙吝生。

体之固未易,三觞解天刑。方寸无停主,矜伐将自平。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

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其六】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

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於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

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5.描写“兰亭”的诗句有哪些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释义: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禹庙兰亭今古路。

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释义: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

一夜寒霜,使湖边的树林像染过一样。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释义: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释义:不能来兰亭相会,只能自己一人吟着诗。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释义:从古至今的盛会中有谁会停下来画兰亭。原文: 魏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宋∙陆游《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禹庙兰亭今古路。

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

他时相遇知何处。冉冉年华留不住。

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

神仙须是闲人做。 3.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4.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5.唐∙崔护《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 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垧。

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 林树回葱蒨,笙歌入杳冥。

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

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6.兰亭诗集怎么写的

希望对你有用。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应众人之请,为“兰亭雅集”所创作的诗歌撰书的总序。《兰亭诗集》中所录为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宴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时所赋诗歌,共三十七首。

四言诗十四首,五言诗二十三首,依次为:1王羲之(四言)、2谢安(四言)、3谢万(四言)、4孙绰(四言)、5徐丰之(四言)、6孙统(四言)、7(四言)王彬之、8袁矫之(四言)、9王凝之(四言)、10王肃之(四言)、11王徽之(四言)、12王丰之(四言)、13华茂(四言)、14庾友(四言)、15王羲之(五言)、16谢安(五言)、17谢万(五言)、18孙绰(五言)、19徐丰之(五言)、20孙统(五言)、21王彬之(五言)、22袁矫之(五言)、23王凝之(五言)、24王肃之(五言)、25王徽之(五言)、26郗昙(五言)、27虞悦(五言)、28孙嗣(五言)、29曹茂之(五言)、30华平(五言)、31魏滂(五言)、32谢怿(五言)、33庾藴(五言)、34桓伟(五言)、35王玄之(五言)、36王蕴(五言)、37王涣之(五言)。 在四言和五言诗的前面,还分别缀有王献之《四言诗序》和孙兴之《五言诗序》,相当于王羲之“总序”之下的“分段说明”。

“兰亭诗”的内容抒写了游赏的乐趣,人生的感悟。它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使人们从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从山水游赏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

“兰亭诗”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尝试也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

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