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泊阊门》
渌水秋风荡桨船,白蘋洲上月初弦。 清光半入红窗里,照见羁人夜不眠。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秋天的景色,以及在渌水荡漾、秋风轻拂的环境中,船夫摇桨行船,白蘋洲上月儿圆,清光洒满红窗,照见羁人夜不眠的情景。下面,我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句“渌水秋风荡桨船”中,“渌水”是清澈的秋水之意,形容秋天的湖水清碧澄亮。“秋风”则呼应了秋天的季节,带来了一丝丝凉意。“荡桨船”则形象地描绘了船夫在湖面上摇桨行船的情景。这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湖面和船夫的劳作,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次句“白蘋洲上月初弦”中,“白蘋洲”是诗中描绘湖中小洲,因盛产白蘋而得名。“月初弦”则进一步描绘了月亮,指的是月亮刚刚升上天空,月圆如弦的情景。这句诗通过“白蘋洲上月儿圆”的描绘,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空中皎洁的明月。
第三句“清光半入红窗里”中,“清光”指月光。“红窗”则指的是房屋的红色窗户。这句诗描绘了月光半照红窗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觉。这句诗与前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读者的视线从空中引向了室内。
最后一句“照见羁人夜不眠”,诗人用“羁人”来形容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在这个秋夜中无法入睡。“照见”二字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光洒在游子身上的情景,表达了游子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这句诗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将前文的景色描绘与游子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湖面、明月、红窗以及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通过游子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关怀和同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
|
创作背景
《次韵泊阊门》是元代诗人于立的一首诗。诗歌的创作背景往往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以及特定的情境等有关。具体到《次韵泊阊门》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测其创作背景:
1. 诗人于立的个人经历:于立是一位元代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他的个人经历可能对《次韵泊阊门》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2. 时代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可能会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影响。
3. 阊门的地理位置与特点:阊门是苏州古城的一座城门,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诗人可能在游览或途经阊门时,被其独特的景致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次韵泊阊门》这首诗可能是诗人于立在游览或途经阊门时,被其景致所吸引,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创作出的作品。
相关诗词
-
秋风一何厉,吹尽山中绿。
可怜凌云条,化为樵夫束。
凛然造物意,岂复私一木。
置身有得地,不问直与曲。
青松未必贵,枯榆还自足。
纷然落叶下,萧条愧华屋。
-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
攀条揽柔荑,回首惊脱叶。
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
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
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
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
-
故园今何有,犹有百竿竹。
春雷起新萌,不放牛羊触。
虽无朱栏拥,不见红尘辱。
清风时一过,交戛响鸣玉。
渊明避纷乱,归嗅东篱菊。
嗟我独何为,弃此北窗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