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钱文伯题云林诗韵》
红叶桥边草舍低,半滩斜照水平溪。 旧时曾记求诗过,疏雨桐花幽鸟啼。 |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通过对红叶桥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怀念之情。
首句“红叶桥边草舍低”,诗人以简洁的笔墨描绘了红叶桥边的景象,桥边的草舍低矮而低垂,给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感觉。这句诗以实景为主,通过对草舍的描绘,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半滩斜照水平溪”一句,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视野,半滩夕阳照射在水面上,水面平展,映射出金黄色的光芒,溪水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宁静和美丽。这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不仅描绘了静态的水面,也通过斜照和水面反射的光芒表现出动态的水波。
第三句“旧时曾记求诗过”,诗人开始转入对过去的回忆,回忆起曾经在这里求诗的经历。这里的“求诗”可能指的是向诗人求取诗作的人,也可能指诗人自己曾经写过的诗。这一句引出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疏雨桐花幽鸟啼”,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怀念之情。这句诗中,雨点轻轻洒落,打在梧桐树上,桐花在雨中更显美丽,幽鸟在树林中啼叫。这种细腻而清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红叶桥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诗人通过对实景的描绘和比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景色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
创作背景
《次钱文伯题云林诗韵》是明朝诗人沈应的一首诗。创作背景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人在游览云林时,被其自然美景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创作灵感。
2. 对友人的情感表达:诗中的“次钱文伯”表明这首诗是和友人钱文伯有关的,可能是诗人与友人共同游览云林,或因友人的离去而产生了创作动机。
3. 对生活哲理的领悟:诗人在欣赏云林美景的同时,可能领悟到了某些生活哲理,于是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由于历史记载有限,我们无法确切知道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文献或向专业人士请教。
相关诗词
-
驱车出门去,四顾不见人。
回风卷落叶,飒飒带沙尘。
平原旷千里,莽莽尽荆榛。
繁华能几何,憔悴及兹辰。
所以芳桂枝,不争桃李春。
云林耿幽独,霜雪空相亲。
-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
去者不可忆,旧游相见时。
凌霄徒更发,非是看花期。
倚玉交文友,登龙年月久。
东阁许联床,西郊亦携手。
彼苍何暧昧,薄劣翻居后。
重入远师溪,谁尝陶令酒。
伊昔会禅宫,容辉在眼中。
篮舆来问道,玉柄解谈空。
孔席亡颜子,僧堂失谢公。
遗文一书壁,新竹再移丛。
始聚终成散,朝欢暮不同。
春霞方照日,夜烛忽迎风。
蚁斗声犹在,鸮灾道已穷。
问天应默默,归宅太匆匆。
凄其履还路,莽苍云林暮。
九陌似无人,五陵空有雾。
缅怀山阳笛,永恨平原赋。
错莫过门栏,分明识行路。
上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