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通真身塔》
洁志澄高塔,西南对海城。 一真虽有相,万法本无生。 梅雨侵窗冷,天风入海清。 临回慵更语,祖意自分明。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描绘景色和表达佛教思想的诗。
首联“洁志澄高塔,西南对海城。”描绘了诗人对澄清志向的追求和对高塔的敬仰,同时,诗中也暗示了西南方向的城市,可能是指某个海滨城市。
“一真虽有相,万法本无生。”这一句是佛教哲理的体现,表达了真理的本质是纯粹的,没有外在的表象,所有的法则是无生的,自然而然的。
“梅雨侵窗冷,天风入海清。”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居住环境——梅雨季节的冷清和海风的清新,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临回慵更语,祖意自分明。”在结束时,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沉思之后感到慵懒,不再想说话,但内心的佛祖之意已经十分明了。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内心澄明和佛祖思想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景色和表达佛教思想,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真理的追求。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佛祖思想的敬仰。
|
创作背景
《游天通真身塔》是宋朝诗人古成之的一首诗。创作背景可能涉及到他游览天通真身塔时的感受和经历。天通真身塔是一座佛教建筑,古成之在游览时可能被其雄伟的建筑和神秘的氛围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他可能在塔中感受到了宁静、庄严、神秘等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可能在诗中得到了体现。此外,古成之也可能在游览过程中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也可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总之,《游天通真身塔》的创作背景与古成之的游览经历、感受以及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密切相关。
相关诗词
-
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孤云两角,去天一握。
山水险阻,黄金子午。
蛇盘鸟栊,势与天通。
-
少陵最高处,旷望极秋空。
君山喷清源,脉散秦川中。
荷锸自成雨,由来非鬼工。
如何盛明代,委弃伤豳风。
泾灞徒络绎,漆沮虚会同。
东流滔滔去,沃野飞秋蓬。
大禹平水土,吾人得其宗。
发机回地势,运思与天通。
早欲献奇策,丰财叙西戎。
岂知年三十,未识大明宫。
-
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
彩弦非触指,锦瑟忽闻风。
雁柱虚连势,鸾歌且坠空。
夜和霜击磬,晴引凤归桐。
幽咽谁生怨,清泠自匪躬。
秦姬收宝匣,搔首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