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句》

不办扁舟访安道。
作品赏析
您好,下面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够满意: “不办扁舟访安道”,表露了作者不能亲自去拜访安道(邵谒)的遗憾心情。这前两句以平缓的语调发端,语气中肯,颇合初逢的朋友间随意倾谈的气氛。 安道,是作者敬仰的一位行辈先贤,作者在诗中将他赞誉到“五陵年少不敢轻,高歌一曲悲鸿听”这样的高度。作者初逢安道,即倾心爱慕,自然想亲自前往拜访,并从安道那里获得更多的教益。然而,“不办扁舟访安道”,却是因为作者当时正处在“身在武昌帝尺旁”(《赠武昌宰朱君》)的特殊地位,身不由己,不便前往。这样推辞,正见出作者与安道的知心朋友身份。 “青眼屡开桑雉下”,三、四两句便紧承前意,描述他们相见时的情景。安道欣慕作者的才华与地位,屡屡把青眼投向作者;作者对青年的英气也十分嘉奖,不时注视着安道。在鸟瞰式的镜头中,出现这样戏剧性的一幕,极有情味。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将人物的举止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用语平易而富于神采。 末句“高歌一曲悲鸿听”,是“桑雉下”的延伸描绘。在“青眼屡开”的欢畅之后,忽出一句“高歌”,就顿使诗的画面变得肃穆起来。“高歌”是诗中一对主要人物的活动。他们的生活道路上需要歌声:“好鸟和鸣易开口”,“大江巨浪凤高舞”(前人诗句)。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的聚会同样也需要歌声来调和。“一曲”即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悲鸿听”更含蓄而贴切地表现了他们的高洁、超旷的情操。“听”字重出,既增强诗的回环复唱的音节之美,又加强了作者的寄托之意。同时将白鹭等自然景物与作者、安道的情操融为一体。这两句明显地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最后用这样的情感凝结成的诗句来表现作者的志向、品格,的确耐人寻味。 这首诗通篇用白描手法,以人物对举和情景交融的写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与安道之间的知己之情。语言平易近人。写景抒情,浑然一体,意脉相承,使人读来有如临其境之感。
创作背景
许玠的《句》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并未有详细的史料记载,因此,无法直接确定其具体的创作背景。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些通用的文学和历史背景来进行一些推测。 首先,许玠是宋代的诗人,宋代的文学风格往往注重表现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哲理思考。因此,许玠的《句》可能也反映了这些特点。 其次,诗歌的内容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深入研究许玠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结合诗歌的内容来进行分析。 以上内容仅为网络推测,具体创作背景需要参考诗歌鉴赏书籍或询问语文老师。
诗词关键字: 扁舟
句子详解
相关诗词
  • 1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2
    [唐]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 3
    [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