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金缕曲/贺新郎》

襟泪涔涔雨。
料骚魂、水解千年,依然轻举。
还看吴儿胥涛上,高出浪花几许。
绝倒是、东南旗鼓。
风雨蛟龙争何事,问彩丝、香粽犹存否。
溪女伴,采莲语。
古人不似今人苦。
漫追谈、少日风流,三三五五。
谁似鄱阳鸱夷者,相望怀沙终古。
待唤醒、重听金缕。
尚有远游当年恨,恨南公、不见秦为楚。
天又暮,黯凝伫。
作品赏析
这首诗《襟泪涔涔雨》是一首对端午节习俗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端午节的场景、习俗以及历史人物的情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首先,诗中的“襟泪涔涔雨”描绘了端午时节雨水的情景,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凄清和哀愁的氛围。这种氛围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相呼应,端午节的起源与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都与龙、水有关,而雨水也常常与这些元素相联系。 接着,“料骚魂、水解千年,依然轻举”一句,作者借屈原的“骚魂”形象,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水解千年”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持久性和生命力。 “还看吴儿胥涛上”一句,描绘了龙舟竞渡的场景,展现了端午节的热闹和欢乐气氛。而“高出浪花几许”则表达了对龙舟竞渡技艺高超的赞美。 “绝倒是、东南旗鼓”一句,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公平竞争的追求和对社会公正的期盼。 在描绘端午节习俗的同时,作者也借“溪女伴,采莲语”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古人不似今人苦”一句,也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压力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最后,“天又暮,黯凝伫”一句,作者以景结情,将整个场景收束在一片暮色之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习俗和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诗词关键字: 旗鼓 远游 水解
相关诗词
  • 1
    [现代]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五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 2
    [现代]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 3
    [宋]
    浪涌孤亭起。
    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
    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
    斗吐出、寒烟寒雨。
    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掷向虚空里。
    但留得,绛虹住。
    五湖有客扁舟舣。
    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
    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
    奈鹭也、惊飞沙渚。
    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
    鼓双楫,浩歌去。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