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水调歌头·群动各已息》

群动各已息,在汝梦中游。
尘埃大地如水,儿女不堪愁。
寂寂古人安在,冉冉吾年如此,何处有高楼。
客有洞箫者,泪不下能收。


庾楼坠,秦楼渺,楚楼休。
知公所恨何事,不是为封侯。
自有此山此月,说甚何年何处,重泛木兰舟。
起舞酹英魄,余愤海西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哀思和怀念的诗。诗中描述了诗人对于尘世纷扰、儿女愁情的厌倦,渴望寻找一处清静之所,然而现实却无法满足这种愿望。 诗人用“群动各已息,在汝梦中游”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中却充满了尘埃和忧愁,让他无法入眠。他看到了“尘埃大地如水,儿女不堪愁”,儿女们的忧愁让他感到无力应对。 对于古人,诗人怀旧之情深沉,“寂寂古人安在,冉冉吾年如此”,他们早已不在,而自己却仍在世间漂泊。他渴望有高楼可以寄托思念,但现实中却没有这样的地方。 “客有洞箫者,泪不下能收”是诗人在对往事追忆,内心深处的悲伤无法控制。然而,“何处有高楼”则透露出对于未来深深的迷茫和无力感。 最后,诗人感叹自己的命运,“自有此山此月,说甚何年何处,重泛木兰舟”,尽管身处山中,却无法忘怀尘世的种种,这使他感到悲愤难当。他起身祭奠那些亡灵,心中的愤怒如同海西流一般汹涌澎湃。 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和悲愤。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群动各已息》是宋末词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了作者隐居山林,冬夜读书的情景,反映了他的隐居生活和心境。词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社会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宋末,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许多文人雅士选择隐居山林,寻求内心的宁静。刘辰翁也是如此,他在山林中修建房屋,读书写作,过着清静的隐居生活。 2. 个人经历:刘辰翁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中第。后来,他选择放弃功名,隐居山林,专注于读书和写作。这首词反映了他隐居生活的点滴和心境。 3. 文学创作:这首词以冬夜读书为题材,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了一种寂静、清冷、幽深的氛围,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文学创作风格密切相关。
诗词关键字: 洞箫 公所 中游
相关诗词
  • 1
    [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
    [宋]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 3
    [宋]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