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宣律和尚袈裟》
共覆三衣中夜寒,披时不镇尼师坛。 无因盖得龙宫地,畦里尘飞叶相残。 |
作品赏析
|
您好,这是一首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厚韵味的诗。
首先,它的内容紧密围绕了主题——在深夜寒冷的季节中,衣裳层层加厚的法师们即使是在持守斋戒的过程中也不能得到温暖。无休止的寒冷让法师们看起来坐立不安,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无法得到一块能够盖住全身的被子。这样的描绘展现出了法师们的生活艰辛和坚韧精神。
其次,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诗中使用了“覆三衣”、“不镇”、“无因”等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词语,既描绘了法师们的现状,又暗示了他们的困境和无助。同时,“龙宫地”和“畦里尘飞叶相残”这样的比喻也富有象征意义,暗示了法师们的生活环境恶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深深忧虑。
最后,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也十分出色。诗人通过押韵和节奏的变化,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描绘了法师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这种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
创作背景
《咏宣律和尚袈裟》是唐代诗人张希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宣律和尚的袈裟。具体的创作背景并未明确,但可以推测出,诗人可能是在见到宣律和尚的袈裟后,被其独特的形态或寓意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宣律和尚的尊敬和赞美,同时也借助袈裟这个物象,传达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感悟。
相关诗词
-
自着袈裟爱闭关。
楞严一卷懒重翻。
任教春去复春还。
南浦送君才几日,东家窥玉已三年。
嫌他新月似眉弯。
-
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
败屋拥破衲,惊飙漫飕颸。
不离当处人见,操慧上蓝游。
弹指九州四海,浪说其来云聚,其去等风休。
莫作袈裟看,吾道惯聃丘。
齐死生,同宠辱,泯春秋。
高名厚利,眇若天地一蜉蝣。
闲举前人公案,试问把锄空手,何似步骑牛。
会得个中语,净土在阎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