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的意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 背景:诗中的“壮岁旌旗拥万夫”描绘了诗人年轻时领导义军、英勇抗敌的场景,表现了诗人的英勇和豪情。而“锦襜突骑渡江初”则描绘了诗人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率领精锐的骑兵跨过江海,勇往直前的场景。
2. 战斗经历:诗中的“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描述了战争的激烈和惨烈。这些描述暗示了诗人在战争中的经历,他经历了无数的战斗和磨难,这些经历也成为了他人生的一部分。
3. 今昔对比:诗人通过追忆往事和现在的自己,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人在春风中白发渐多的感叹中,表达了他对于岁月不饶人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4. 情感表达: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自己曾经英勇抗敌的回忆和自豪,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忧虑和无奈。这种情感表达,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的英勇和豪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
创作背景
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创作背景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一场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当时,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侵宋,后方空虚,这给了北方被占区的人民起义反抗的机会。在山东济南,农民耿京领导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人数多达二十余万。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并担任了耿京部的掌书记。
辛弃疾积极建议起义军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抗金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辛弃疾等一行十余人前往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知后,授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的官职,辛弃疾也被授予承务郎的官职。
然而,当辛弃疾等人回到海州时,得知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使得义军溃散。辛弃疾立即在海州组织了五十名勇敢义兵,直奔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的驻地,出其不意地将张安国缚置马上,并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后才敢休息。最终,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置。
这一精忠报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成为了辛弃疾创作《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这首词的背景。
相关诗词
-
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
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
将军临八荒,烜赫耀英材。
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
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巍。
入阵破骄虏,威名雄震雷。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
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
日月东西行,寒暑冬夏易。
阴阳无停机,造化渺莫测。
开目为晨光,闭目为夜色。
一开复一闭,明晦无休息。
居然六合外,旷哉天地德。
天地且不言,世人浪喧喧。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
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
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
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养蚕为素丝,叶尽蚕不老。
倾筐对空林,此意向谁道。
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
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
祸亦不在大,福亦不在先。
世路险
-
饥虎呀呀立当路,万夫震恐百兽怒。
彤弓金镞当者谁,鸣鞭飞控流星驰。
居然画中见真态,若务除恶不顾私。
时和年丰五兵已,白额未诛壮士耻。
分铢远迩悬彀中,不中不发思全功。
舍矢如破石可裂,应弦尽敌山为空。
杀气满堂观者骇,飒若崖谷生长风。
精微入神在毫末,作缋造物可同功。
方叔秉钺受命新,丹青起予气益振,底绥静难巧可拟,嗟叹不足声成文。
他时代天育万物,亦以此道安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