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上巳风光好放怀》
上巳风光好放怀。 忆君犹未看花回。 茂林映带谁家竹,曲水流传第几杯。 摛锦绣,写玫瑰。 长年富贵属多才。 要知此日生男好,曾有周公祓禊来。 |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祝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一些解读:
“上巳风光好放怀。忆君犹未看花回。”诗人在上巳节享受着美好的风光,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由于还没有欣赏完花景,所以还没有完全放怀。这描绘出一种悠闲而未尽的场景,使人感受到诗人的兴致和期待。
“茂林映带谁家竹,曲水流传第几杯。”这两句描绘了周围的景色,有茂密的竹林,还有流淌的溪水。这里的“曲水”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仪式,即在水边举行一种仪式,用水杯取水酒神,祈求丰收和平安。这里,“第几杯”给人一种享受庆典的感觉。
“摛锦绣,写玫瑰。长年富贵属多才。”接下来的三句充满了祝福和期望。诗人祝愿朋友们锦绣前程,像玫瑰一样美丽,长年富贵。这里的“多才”是对朋友们的赞美,表示他们有很多才华和潜力。
“要知此日生男好,曾有周公祓禊来。”最后两句充满了家庭的祝福和期待。诗人祝愿朋友们能生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孩,这源自于古代周公祓禊的习俗。这表明诗人对家庭和未来的美好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它通过描绘优美的景色和祝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
创作背景
宋辛弃疾的《鹧鸪天·上巳风光好放怀》的创作背景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金兵南侵事件有关。当时,金主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下侵略,其后方相对空虚,这给了北方被占领区的人民起义反抗的机会。在山东济南,农民耿京领导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人数多达二十余万。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并担任了耿京部的掌书记。他建议起义军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抗击金兵。第二年正月,耿京派辛弃疾等十余人前往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知后,授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的官职,辛弃疾也被授予承务郎的官职。
然而,在辛弃疾等人回到海州后,他们得知了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人的消息,起义军因此溃散。辛弃疾立即在海州组织了五十名勇敢的义兵,直奔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的驻地,要求与张会面。他们出其不意地将张安国缚置马上,然后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后才敢休息。辛弃疾将张安国押送到临安,献给南宋朝廷处置。
《鹧鸪天·上巳风光好放怀》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相关诗词
-
江南十月天雨霜,人间草木不敢芳。
独有溪头老梅树,面皮如夷生光芒。
朔风吹寒珠蕾裂,千花万花开白雪。
仿佛瑶台群玉妃,夜深下踏罗浮月。
银铛泠然动清韵,海烟不隔罗浮信。
相逢漫说岁寒盟,笑我飘流霜满。
君家白露秋满缸,放怀饮我千百觞。
气酣脱颖恣盘礴,拍手大叫梅花王。
五更窗前博山冷,么凤飞鸣酒初醒。
起来笑揖石丈人,门外白云三万顷。
-
客梦初惊,雪晴风冷千山晓。
塞烟沙草。
又上邮亭道。
石窟萝龛,为我君应扫。
何时到。
放怀吟啸。
相伴山间老。
-
竹杪风轻瓦雀哀,葛巾萧散步阶苔。
放怀自对溪花笑,好事谁撑酒舫来。
白发惊看今日老,青春刚到隔年回。
壮心被酒如飞鹤,又逐红云上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