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石台》
忆昔经行处,如今两见秋。 山川旧相识,泉石记曾游。 槐国未为守,醉乡先拜侯。 拥炉听僧话,忘却客中愁。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是作者回忆往事,抒发情感之作。首联“忆昔经行处,如今两见秋。”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无限追忆。颔联“山川旧相识,泉石记曾游。”则把“山川”与“泉石”拟人化,写出二者曾与作者相识相交,记下作者游历时所游之处,使作者触景生情,回忆往事。颈联“槐国未为守,醉乡先拜侯。”作者用“槐国”来表达自己向往的隐逸生活,作者在官场上没有得到重用,空有凌云壮志,醉中仍心存高官厚禄。尾联“拥炉听僧话,忘却客中愁。”描绘出一幅隐逸之士的图画:冬日围着火炉听僧人述说往事,不再去想那些官场之愁。
这首诗在语言的运用上非常自如,在描绘景物时既有形象描绘又有情感抒发,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同时,通过怀旧与隐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首诗既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情怀,也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深深怀念。
|
创作背景
《再游石台》是宋朝诗人梅均所作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1. 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梅均对大自然的美景有着深厚的热爱,他喜欢游览山水,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一次游览石台的过程中,他被石台的景色所折服,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 作者的人生经历:梅均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经历着一些人生的波折或困扰。因此,他通过游览石台,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壮美,来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和启发。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他对人生境遇的一种感慨和表达。
综上所述,《再游石台》的创作背景主要源于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他的人生经历。
相关诗词
-
仙子高栖海上山,一尘不到石台间。
鹤随仙客收棋去,龙伴山僧采药还。
风送白云归洞口,钟随明月到人间。
不须再问神仙事,花落花开暑又寒。
-
璇台插中天,乾坤发端倪。
荆榛夹险道,自古谁攀跻。
嘉予二三友,乘兴同杖藜。
行行陟其巅,一榼手自携。
上摩白兔宫,下蹑青云梯。
傲睨群动间,太仓米一稊。
俯瞰万家邑,户牖开蜜脾。
群峦尽东骛,驶若万骥驰。
马奏忽破碎,象岛尤瑰琦。
杜鹃状雄尊,白鲤波连漪。
视城横朱鸟,秀连秋水湄。
崯崯摘星岭,上可扪南箕。
羽人炼丹丘,迄今有遗基。
维西控桐柏,岩壑争献奇。
雁荡直括苍,势自金庭。
奔雷三十六,赶起龙凤姿。
-
人言十月小春回,谁酿寒云作雪醅。
天女戏抛群玉佩,风姨吹散万解杯。
竹非为米腰皆折,山不因愁发尽皑。
冻合诗肩不成句,六花时入轿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