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方通判良翰》
            
            
            
九死穹庐我未甘,后来勿使陇西惭,明时节义多传述,柱下何人是老聃。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屈服于命运,坚守节义,传承历史的决心。
“九死穹庐我未甘”表现出作者即使面临九死一生的境地,也绝不屈服于命运的决心。“后来勿使陇西惭”是对后人的劝诫,不要因为懦弱、无为而使陇西地区感到惭愧。陇西是作者的故乡,这里蕴含着作者深深的乡土情怀。
“明时节义多传述”强调了节义的重要性,只有明理的人才会重视并传颂节义之事。同时,这也是对后人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传播正义,传承美德。
“柱下何人是老聃”借用了老子在柱下著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对传承文化的执着。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高尚的节义观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是一首充满正能量、富有哲理的诗篇。
 | 
             
创作背景
  
 《挽方通判良翰》是宋朝诗人林光朝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歌是为了悼念一位姓方的通判良翰而写的挽诗。在古代,挽诗通常用于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之情。通过诗歌的形式,诗人对逝者生前的品德、功绩进行颂扬,对逝者的离去表达哀痛之情。因此,可以推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方通判良翰去世,诗人林光朝为了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哀悼之情而写下了这首诗。
            
			
            
        
            
                相关诗词
                
 
 - 
           
                        
                        
                        
                            
                            
                           楼橹千重铁作门,不堪聚米更重论。
居延岁月那相似,一听悲歌一断魂。
                        
                         
                        
                                                    
                         
            
    
 
 - 
           
                        
                        
                        
                            
                            
                           得钱终日走燕寺,抱膝经年动越吟。
想得长安西望眼,只应黄鹄见归心。
                        
                         
                        
                                                    
                         
            
    
 
 - 
           
                        
                        
                        
                            
                            
                           达者渊明自挽歌,新坟数尺奈愁何。
鸡林贾客无从问,收拾篇章有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