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说法台》
四十高峰绕法台,峰峰嶙峋玉莲开。 岚光拥翠猿啼遍,松盖移阴鹤唳回。 贝叶乍翻钟磬暝,金沙犹伏地炉灰。 天冠隐处多奇绝,时见弥空花雨来。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山中景色的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山中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中描述了四十座高峰环绕着法台,峰峰嶙峋如玉莲开放,这展现了山中峰峦叠嶂、峻峭挺拔的景色。其中,“拥翠”和“松盖”等词句描绘了山中的翠绿植被和松树覆盖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接着,诗中又描述了山中动物的声音,如岚光中的猿啼、松树下的鹤唳,这些声音增添了山中的生动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诗中还提到了佛教文化,如贝叶经、钟磬声和金沙地炉等,这些都是佛教文化的象征。其中,“金沙犹伏地炉灰”这一句让人联想到山中僧人修炼的场景,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最后,诗中描绘了山中奇绝之处和花雨来,表达了对山中神秘、美丽之处的向往。其中,“时见弥空花雨来”这一句,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受,令人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景色和佛教文化,表达了对山中美景和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品读的佳作。
|
创作背景
《题说法台》是宋朝诗人郑昌龄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与佛教文化和中国古代的诗意传统密切相关。说法台,又称讲经台,是佛教寺院中用于讲经说法的地方,这给了诗人创作的灵感。在佛教文化中,讲经说法是传播佛法、教导众生的重要方式,因此,说法台在佛教寺院中具有重要地位。
郑昌龄在游览佛教寺院时,看到说法台,可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启发,于是创作了这首诗。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借助诗歌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自己对人生、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由于历史久远,已经无法确定郑昌龄创作《题说法台》的具体背景,只能根据诗歌内容和相关资料进行推测。
相关诗词
-
法师东南秀,世实豪家子。
削发十二年,诵经峨眉里。
自此照群蒙,卓然为道雄。
观生尽入妄,悟有皆成空。
净体无众染,苦心归妙宗。
一朝敕书至,召入承明宫。
说法金殿里,焚香清禁中。
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
天子揖妙道,群僚趋下风。
我法本无著,时来出林壑。
因心得化城,随病皆与药。
上启黄屋心,下除苍生缚。
一从入君门,说法无朝昏。
帝作转轮王,师为持戒尊。
轩风洒甘露,佛雨生慈根。
但有灭度理,而生开济恩。
复闻江海曲,好杀成风俗。
帝曰我上人,为除膻腥欲。
是日发
-
便纵拼争反下游,随波逐浪讵惭愁。
庸夫碌碌惟虚灭,烈士昂昂岂罢休。
说法双关如此乐,听诗万首向何忧。
孤芳自赏雕虫老,兴尽尘封故纸楼。
-
老去在家同出家,《楞伽》四卷即生涯。
粗诗怪我心犹壮,细字怜君眼未花。
霜落初惊衾簟冷,酒酣犹喜笑言哗。
归心知有三秋恨,莫学匆匆下坂车。
门前溪水似渔家,流浪江湖归未涯。
邂逅高人来说法,支离枯木旋开花。
诸生试罢书如积,剧县归时论正哗。
安得骑鲸従李白,试看牛女转云车。
渴醪能使客忘家,屈指归期已有涯。
鱼化昨宵惊细雨,鹿鸣他日饮寒花。
已谙江上肴蔬薄,莫笑衙前鼓笛哗。
太守况兼乡曲旧,会须投辖止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