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车驾渡江》

朱旗画戟拥晴沙,锦缆牙樯照浪花。
佳气迥浮江北树,晓光初绚海东霞。
云中鸾凤扶丹毂,水底鱼龙识翠华。
不用临流羡天堑,只今四海尽为家。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雄壮豪迈的诗,描绘了当时军队的盛况和国家的繁荣景象。 首句“朱旗画戟拥晴沙,锦缆牙樯照浪花”描绘了军队的盛况,红色的旗帜,画着戟图案的武器,以及晴朗的沙地,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锦缆和牙樯则描绘了军队的豪华和威武,照在浪花上的景象更是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佳气迥浮江北树,晓光初绚海东霞”两句描绘了国家的繁荣景象。佳气从江北的树木中飘浮出来,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而晓光中的海东霞,则描绘了日出时分的美丽景象,象征着国家的朝气和活力。 “云中鸾凤扶丹毂,水底鱼龙识翠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军队和国家的形象。云中的鸾凤扶着华丽的马车,象征着军队的高贵和威武。水底的鱼龙认识翠华,翠华是皇帝的旗帜,鱼龙的认识象征着人民的忠诚和顺从。 最后两句“不用临流羡天堑,只今四海尽为家”则是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他不需要去羡慕天然的天堑,因为现在的四海都已经成为了家,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整首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和积极向上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和统一的赞美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强大和稳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
《车驾渡江》是明朝诗人曾棨创作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与明朝的历史事件“靖难之役”有关。在这场战役中,建文帝朱允炆的军队与燕王朱棣的军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曾棨作为朝廷的一员,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据历史记载,靖难之役期间,朱棣率领大军南下,一度渡过长江,占据了南京周边的地区。这一事件对曾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车驾渡江》一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悲痛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到相关网站查询以获得更多信息。
诗词关键字: 鸾凤 鱼龙 天堑
相关诗词
  • 1
    [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2
    [宋]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 3
    [宋]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