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闻雁三首》
孤鸿几日过长安,拖得春旗露未干。 应说边庭花信早,征衣初拟褪春寒。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孤鸿”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边塞军情的关注和关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边塞生活艰辛、气候恶劣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首句“孤鸿几日过长安”,借孤鸿离群索居的形象来比喻诗人的孤独和寂寥,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和关心。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首都,也是诗人心中的故乡和理想之乡,因此这里的孤鸿形象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
“拖得春旗露未干”,这句诗描绘了孤鸿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同时,也暗示了时间已经到了春天,长安城中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而孤鸿拖着尾巴在天空中飞翔,似乎在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年华。
“应说边庭花信早”,这句诗承接上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军情的关心。孤鸿在边庭上空飞翔,应该也会注意到边庭上的花信之早,从而传达出边庭战事紧张的信息。这里也暗示了诗人对边塞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担忧。
“征衣初拟褪春寒”,这句诗则表现了作者对边塞军士生活的艰辛和气候恶劣的感慨和无奈。春天的气息让人们开始准备脱去冬衣,然而边塞的征衣却还要忍受春寒,可见边塞生活的艰辛。而这也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军民同苦、相互关爱的思想情怀的呼唤。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孤鸿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军情的关心和担忧,同时也流露出对边塞生活艰辛、气候恶劣的感慨和无奈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篇。
|
创作背景
**《二月闻雁三首》的创作背景与明朝的历史事件和孙承宗的个人经历有关**。公元1628年,明军在与后金的战争中遭遇大败,孙承宗经略辽东的任务失败,他感到报国无门,只能辞官回乡。在这之后,他又遭遇了家乡的战乱,不得不率领家族和乡亲数百人避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二月闻雁三首》,借雁来表达自己面对战乱、流离失所的悲痛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家乡的忧虑和思念。
相关诗词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