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弓箭手二首》
三年又见柳依依,细柳营中戋刂柳归。 却喜丹台新燕子,学成白羽水平飞。 ¤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并寓含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三年又见柳依依”,首先描绘了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再次见到柳树依依飘摇的景象,这种景象很容易让人回忆起过去三年中的点点滴滴。这里的“柳依依”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象,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象征着过去的回忆和不舍。
“细柳营中戋刂柳归”一句,进一步描绘了营中士兵用刀割下柳枝准备捆扎船只的场景,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离别的场景,暗示着离别和回归的主题。
“却喜丹台新燕子,学成白羽水平飞”,最后两句描绘了喜鹊在丹台筑巢,学习飞行,最终水平飞翔的场景。这里的喜鹊象征着新生和希望,丹台则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希望。这两句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新生的喜悦。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其中既有离别的哀愁,又有新生的喜悦,主题丰富,情感真挚。
|
创作背景
《阅弓箭手二首》是明朝抗清名将孙承宗所作的一组诗,创作背景与明朝抵御外族入侵的历史事件紧密相关。明朝在面对满洲(后金)入侵的压力下,为了提升国防力量,加强了对弓箭手的训练。孙承宗作为明朝的重要将领,参与了阅视弓箭手的军事活动,从而创作了这一组诗。
在诗中,孙承宗表达了对弓箭手英勇善战、忠诚报国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危机的忧虑。通过诗歌,他传达了坚守边疆、抵御外侮的决心和信念,展现了明朝将士们的英勇与忠诚。
以上仅是简要介绍,如需了解更多,可以查阅与明朝历史、孙承宗及《阅弓箭手二首》相关的文献资料。
相关诗词
-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