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二月闻雁三首》

数声嘹唳渡榆关,尽罢虚弦落照间。
却讶征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征人远戍天山,边关狩猎的情景。首句“数声嘹唳渡榆关,尽罢虚弦落照间”,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边塞春景图。诗人用“嘹唳”一词表现雁声,突显出雁阵飞渡的雄姿,同时“嘹唳”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是戍边者特定的“闻雁”方式。第二句点出狩猎的主题,展现了将士们暂息弓弦、共赏落日的闲适生活。 “却讶征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意想不到之处。原本以为戍边的雁儿已经习惯了长空独舞、大漠孤烟、冰雪严寒,也习惯了那种一年一年的孤独与守望。而当它们又如约而至,随着春天的脚步声飞越榆关,飞越辽阔的大地,来到天山时,居然还那么勇敢,那么有胆。它们也随着春天的使者,把春的信息带到了天山。这表现了将士们对春的渴望与期盼,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情感深沉而热烈,通过对边塞生活细微而富有特征的描绘,展现出征人戍边生活的艰苦卓绝、乐观豪迈,同时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寓情于景,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诗中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主题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创作背景
**《二月闻雁三首》的创作背景与明朝的历史事件和孙承宗的个人经历有关**。公元1628年,后金军队入侵,明军大败,孙承宗被朝廷任命为蓟辽督师,负责防御后金。然而,由于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孙承宗遭到攻击,被迫辞职回乡。在他辞职后的第二年春天,写下了这首《二月闻雁三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乡被战火波及的悲痛之情^[1]^。
诗词关键字: 征鸿
相关诗词
  • 1
    [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2
    [唐]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3
    [唐]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