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寿安山示二子熙顥》
藏拙归来已十年,身心世事不相关。 洛阳山水寻须遍,更有何人似我闲。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归隐后的心境和闲适之情。
首句“藏拙归来已十年”,作者表达了自己隐居十年,不问世事,韬光养晦的决心。接下来的“身心世事不相关”进一步强调了作者与世无争的态度,身心都不再与世事相关。这两句通过时间的流逝和自我的坚守,生动地描绘出归隐后的内心世界。
“洛阳山水寻须遍,更有何人似我闲”两句,作者表达了在洛阳山水间游历的闲适心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感觉。洛阳山水寻遍,但能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却已经没有了,这使得作者感到孤独和无奈。这里的“何人似我闲”不仅是说想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闲适的人,也是对自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描绘归隐后的内心世界和闲适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不屑和内心的清高。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孤独和无奈的情绪,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整体上,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
创作背景
程珦的《游寿安山示二子熙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该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雅士常常通过游览山水来抒发情感,表达对生活、自然的热爱。而程珦本人也是一个热爱自然、向往山林之乐的人,他曾带领两个儿子熙和顥游览寿安山,感受自然之美,因此创作了此诗。
在诗中,程珦描绘了寿安山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借景抒怀,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恬静、淡泊的心境,也展示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程珦的个人情感、思想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是他对自然、人生的一次深刻感悟和表达。
相关诗词
-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醇醪不满缸。
-
鸿飞遵枉渚,鹿鸣思故群。
物情尚劳爱,况乃予别君。
别时花始发,别后兰再薰。
瑶觞滋白露,宝瑟凝凉氛。
裴徊北林月,怅望南山云。
云月渺千里,音徽不可闻。
-
步出夏门。
东登首阳山。
嗟哉夷叔。
仲尼称贤。
君子退让。
小人争先。
惟斯二子。
于今称传。
林钟受谢。
节改时迁。
日月不居。
谁得久存。
善哉殊复善。
弦歌乐情。
商风夕起。
悲彼秋蝉。
变形易色。
随风东西。
乃眷西顾。
云雾相连。
丹霞蔽日。
彩虹带天。
弱水潺潺。
叶落翩翩。
孤禽失羣。
悲鸣其间。
善哉殊复善。
悲鸣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