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道》
峻极藤为道,盘旋百转多。 崖悬枯树杪,涧折怪岩阿。 雁入云霄去,猿从荆刺过。 谁云西蜀险,罗此更如何。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笔调,描绘了峻极的山峰和山间小道,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首联“峻极藤为道,盘旋百转多”,以藤为道,描绘出山间小道的险峻和曲折。诗人用“盘旋”一词,形象地表现了山路盘旋而上、百转千回的特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颔联“崖悬枯树杪,涧折怪岩阿”,进一步描绘了山峰的险峻和山间小道的崎岖。崖壁高耸,枯树悬于其上;涧水曲折,怪岩突兀。这些景象都给人一种险恶的感觉,进一步突出了山峰的险峻。
颈联“雁入云霄去,猿从荆刺过”,以动衬静,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的寂静和空旷。大雁高飞入云霄,猿猴穿过荆棘丛。这些生动的描写,更加突出了山间的空旷和寂静,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
尾联“谁云西蜀险,罗此更如何”,表达了作者对西蜀之险的评价。诗人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西蜀之险的评价:谁说西蜀地势险峻,在这里(指所行山路)不是更加安全吗?这里用“罗此”代替“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所行山路险峻的肯定,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整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山峰的险峻和山间小道的崎岖,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西蜀之险的评价,给人一种深思的感觉。
|
创作背景
《藤道》是宋朝诗人范寅孙的一首诗。对于《藤道》的创作背景,目前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所以无法确定它的具体创作背景。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推测一些可能的背景。
首先,从诗题《藤道》来看,可能与诗人行走在藤蔓缠绕的小道上时的所见所感有关。诗人可能通过观察和描绘藤蔓道路的景象,来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或者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人生感悟。
其次,范寅孙作为宋朝诗人,他的创作可能受到当时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诗人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因此,范寅孙的《藤道》可能也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以上只是根据诗的内容和风格以及历史背景所做出的一些推测,具体创作背景还需要更多的史料和研究来确认。
相关诗词
-
度阡穿乱冢,倒眼旧过园。
斥废留枯树,追攀倚断垣。
池鱼吞石气,篱犬吠诗魂。
满抱纤儿恨,依稀故国痕。
-
五峰挺秀,滴翠岚光腻。
气势压沧溟,对烟浪、云涛无际。
碧岩深处,腌映道人家,忘宠辱,绝骄矜,勘破人间世。
野情幽兴。
谁羡公卿贵。
闲运妙玄机,看虎龙、盘旋作戏。
婴娇女姹,欢笑庆金丹,功成去,步云霓,显我嘉祥瑞。
-
打硬修行三十年,如今订验是儒仙。
人皆屈膝甘为下,公独高声骂向前。
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值一文钱。
到头毕竟全清节,留取芳名万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