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学涪翁夜过其家戏作》
先生堂前雪月苦,弟子读书喧两庑。 撞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似云母。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师在堂上苦读,而弟子们在堂下读书的场景。首句“先生堂前雪月苦”表达了老师在堂上辛勤耕耘,如同在苦寒的雪月中耕作,体现出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第二句“弟子读书喧两庑”则描绘了弟子们在堂下读书的场景,他们互相交流,声音喧闹,充满着学习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撞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似云母”则描绘了室内景象。学生们闯入室内,书籍纵横交错,蜡纸灯笼的光芒如同云母般柔和,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学习环境。这两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融为一体,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师生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场景。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和对学习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创作背景
《苦学涪翁夜过其家戏作》是宋朝诗人舒焕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舒焕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士人崇尚学问的时代。同时,宋朝也面临着外族入侵、国家分裂等种种困境,这使得许多士人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首诗中,舒焕通过描述自己夜以继日、刻苦学习的场景,表达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时代困境的感慨。他可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苦闷。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涉及到时代背景、诗人经历以及对学问的追求等多方面因素。
相关诗词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
征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赢。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
”<
-
滥得进士名,才用苦不长。
性癖艺亦独,十年作诗章。
六义虽粗成,名字犹未扬。
将军俯招引,遣脱儒衣裳。
常恐虚受恩,不惯把刀枪。
又无远筹略,坐使虏灭亡。
昨来发兵师,各各赴战场。
顾我同老弱,不得随戎行。
丈夫生世间,职分贵所当。
从军不出门,岂异病在床。
谁不恋其家,其家无风霜。
鹰鹘念搏击,岂贵食满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