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庆元四年五月再游》

旧时曾此觅仙缘,一别于今四十年。
白发重来嗟老矣,青山九锁故依然。
肩舆直入松閒路,洗耳还听涧底泉。
幽兴未阑吟未就,半峰斜日下平川。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久别重归的诗人踏访旧游之地时所感发的感慨,主要通过景色的描绘来表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首联“旧时曾此觅仙缘,一别于今四十年”,概括了诗人的生活历程,饱含着飘零的感慨。“仙缘”本是传说或虚构的因缘,用以说明重游旧地的原因。由于这里面掺杂着作者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就带有缥缈而深沉的意味了。“一别四十年”,抽象地概括下诗人的奔走生涯,由此带出了他别来已成风烛残年的感慨。首联中两个单句,一用“曾此”,一用“一别”,所用的动词都不及原句丰神独具的逸韵流气,为了写情造境上确实的需要,诗人突破了一般性的矩摹绳习。 颔联“白发重来嗟老矣,青山九锁故依然”,从时间上加以跌宕,从空间上加以扩大,就更有力地显示出岁月已逝、壮怀难酬的悲慨。这一联与颈联都采用了对仗的手法,但在内容上与颈联并不连续。“白发重来”是就“一别”以后重访“仙缘”之地的情况加以描绘。在青山九重的环境中,“故依然”三字含有物是人非的暗示。“重来”之前则省去有关“寻仙”的情节。至于在重来之后的情景则与之相反:如箭头所指,诗人的确是“老矣”。这一联虽然没有描写诗人的具体情态,但从诗句的神韵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蹉跎岁月的伤感。 颈联“肩舆直入松间路,洗耳还听涧底泉”,与前两联相比,显然又是另一番境界了。这里不仅写出了山间的幽静超俗,而且用一“直”字,还写出诗人乘兴而来、不假修凿、径直而入的潇洒神态,用一“还”字,又写出诗人知音独赏、欣慰怡然的神态。“洗耳”的典故不仅写出了山泉之幽深清澈,而且表现出诗人对尘世的淡泊情怀。这一联从不同角度写景,又与尾联“幽兴未阑吟未就,半峰斜日下平川”前后呼应,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写意画。 尾联写诗人流连山间景色,兴致未艾,直到夕阳西下,“半峰斜日下平川”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青山。这一联不仅与前六句相扣,而且又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又深化了重访旧地、百感交集的主题。 此诗表达出一种向往归隐、壮怀消歇的落寞凄楚的情绪和气氛,整体意境和韵脚都和谐地配合了相思满怀的主题。因此可以肯定这是一首佳作。
创作背景
《庆元四年五月再游》是宋朝诗人赵公硕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1. 时代背景:赵公硕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诗歌创作极为丰富的时代。诗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与思考。 2. 个人经历:赵公硕在某个春天的五月再次游览了某个地方,被那里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所吸引,因此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他的个人情感,如喜悦、闲适、孤独、忧郁等,也都在诗中得到了体现。 以上只是根据诗名和诗人所处时代推测的创作背景,如果需要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可能需要查阅更多相关的文献资料。
诗词关键字: 平川 白发
相关诗词
  • 1
    [宋]
    群伪欺天日,宋臣去国时。
    朝扶皇帝玺,暮植党人碑。
    楚众齐难胜,刘安晁遂危。
    抵龟公赞决,几事并无知。
  • 2
    [宋]
    传闻此地稀,来为细搜奇。
    眩眼珠泉滴,抬头玉乳垂。
    虚明天广大,重叠石参差。
    坐久衣襟润,声翻语笑随。
    幽深多怪巧,高下复逶迤。
    历览仙君迹,难酬太史诗。
    自然千古意,形咏愧芜词。
  • 3
    [宋]
    庆元宰相事纷纷,说着令人暗断魂。
    好听当时刘弼语,分些官职乞平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