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梅》
樛枝半著古苔痕,万斛寒香一点春。 总为古今吟不尽,十分清瘦似诗人。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极富艺术个性的咏物诗。
“樛枝半著古苔痕”,是吟咏梅树的开始。“樛枝”句写树,以一个“樛”字描绘出梅花老干屈曲盘旋的姿态,显示其老态龙钟,却仍生机勃勃的神态。“半著古苔痕”是从树干的斑驳苍老刻画出它历尽沧桑却仍岁岁抽芽吐蕊、绽开红艳的花朵的雄劲生命力。至此已将梅花的高洁品格凸现出来了。首句看似平淡,却饱含隽永的意味。
“万斛寒香一点春”,是对梅花的进一步刻画。斛,是古代的容量单位;这句意思是说,尽管梅树干和枝条虬屈苍老,但它的花朵却芳香无比,给人以春的信息。“寒”字,既指梅花的红白颜色,又指经过冬寒孕育出的花蕾。这朵红梅含苞欲放,其色艳丽,其香清幽,它以自己的勃勃生机和高洁品格赢得了诗人的赞美。“一点春”即“一春”,形容红梅蓓蕾之红。
“总为古今吟不尽”,则是对梅花的赞誉。从古到今,咏梅的诗作多不胜举,但梅花的品格和神韵却难以穷尽。它象征着高洁、坚强、美丽、不畏严寒、傲雪怒放的个性,历来为诗人所吟咏。
“十分清瘦似诗人”,描绘了梅花的完美境界:花朵红艳清秀,枝条疏影横斜,故作瘦硬的梅花以有形有神、自然淡雅而得到诗人的赞赏。这里的“诗人”指的是以梅花为知己的那些寄情诗的文人雅士。“十分”形容赞美的程度,而瘦却不细弱,正是梅花的本色特点。这一结句用画龙点睛之笔将诗情推向高潮,给赞颂赋予更深刻的内涵。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梅花的外在形象及其生长特点来赞美与之相关联人的美好品格和高洁的个性。这种手法往往融寄、象征、拟人、多典故等为一体,让物性与人性交融一体,由此巧妙地托出主题,让人由表及里地感受作者所托之情、之志、之意。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清新淡雅,散发着一种高洁的情操和神韵。同时它又寓意深长,耐人寻味。全诗将写物、咏志、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
创作背景
史文卿的《枯梅》诗,创作背景可能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关,也可能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文人心态的转变有关。具体创作背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史文卿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推断。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分析:
史文卿作为宋代文人,对于梅花这一具有高尚气节和坚韧精神的植物,可能有着特殊的情感认同。而枯梅更是在寒冬中坚韧不屈,历经风霜雨雪仍然屹立不倒,这与文人们在乱世中坚守节操、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相契合。因此,史文卿可能通过《枯梅》一诗,来表达自己对于坚韧不屈、忠诚报国等精神的崇敬和颂扬。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相关诗词
-
终朝无所见,茫茫烟雾侵。
白日不相照,何况他人心。
枯梅依古壁,寒鸟度高岑。
静坐孤窗中,幽响成哀吟。
春水一已平,杨柳一已深。
故物无遗迹,萧条风入林。
-
冷淡根。
小春时候,两蕊三花。
栽向西湖,移来东阁,一任安排。
绝怜瘦影横斜。
但宜在、山巅水涯。
花里平安,岭头孤秀,荣悴争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