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菊》
东篱千古属重阳,此本偏宜夏日长。 会得渊明高卧意,故来同占北窗凉。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是作者对重阳节赏菊的独特感受。首句点出“重阳”,抒发了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以菊喻人,托物言志。三、四句“会得渊明高卧意”,抒发了自己纵性下情、怡然自得的感情。“北窗凉”使人联想到陶渊明把锄犁放在树下阴凉处,免去炎阳的炙烤,舒舒服服地在树下读书的乐趣。整首诗体现了诗人的品格,表达出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
接下来我们具体赏析一下这首诗:
首句“东篱千古属重阳”,点出节日“重阳”和节令“菊节”。“篱”原是篱笆,这里指种菊花的地方,因重阳节人们有赏菊的习俗,所以称赏菊的地方为“东篱”。“东篱千古”照应“重阳”,写出了菊花的古老传统和人们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一个“属”字把历代文人墨客对菊花的偏爱以及菊花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表达得十分准确。
第二句“此本偏宜夏日长”,进一步说明菊花品种中尤以重阳开的菊花为佳。因为重阳的菊花能经受住烈日的曝晒,所以它能开得更长久,更鲜艳夺目。这一句承上启下,把人们的思绪从万年古菊的风姿转到眼前菊园的美景。
第三句“会得渊明高卧意”,笔锋一转,把眼前菊园的美景引向了历史上的陶渊明。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令,到官仅80余日,就弃职而去,归隐田园。他归隐以后,悠然采菊东篱下,啸傲山林,流连风景。诗人赞扬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精神,赞叹他与菊同趣的高洁品格。这里诗人用陶渊明爱菊之名,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末句“故来同占北窗凉”,是诗人在这里自慰自嘲的话。虽然已经退休家居,但仍然在赏菊吟诗,仿佛在过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一样。其实那个时候,东篱早已开花,“北窗凉”早已成为诗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句法上用一个“故来”,既准确地表达了时间的由来,又生动地描绘了自己无意中与菊花结缘的形象。“凉”不仅写天气,也是点题之笔,“同占”二字寓意深长,把那些没有归隐、仕途受挫的封建文人那种进退自如的恬适情趣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生动准确;既抒发了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又表达了自己纵性下情、怡然自得的感情;同时又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前人诗句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整首诗体现了诗人的品格,表达出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
以上就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创作背景
以下是《五月菊》的创作背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月菊》是宋朝诗人宋自逊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述了五月菊花盛开的情景,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菊花的赞美之情。在创作背景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自然景观的启发:诗人可能是在五月时节,观察到菊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受到了自然景观的启发,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2. 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可能通过描写菊花,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菊花常被视为高雅、坚韧的象征,诗人可能借菊花来抒发自己的人格追求或情感寄托。
3. 社会背景的映射:诗歌创作也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宋朝时期,文人雅士对花卉的热爱和赞美成为一种风尚,因此,诗人可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创作了这首赞美菊花的诗。
综上所述,《五月菊》的创作背景可能包括自然景观的启发、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社会背景的映射。
相关诗词
-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荒境尽怀忠,梯航已自通。
九攻虽不战,五月尚持戎。
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
选车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胄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
诏旗分夏物,专讨锡唐弓。
帐宿伊川右,钲传晋苑东。
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
歧陌涵余雨,离川照晚虹。
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