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答讲僧》

四大不须先后觉,六根还向用时空。
难将语默呈师也,只在寻常语默中。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它从“四大不须先后觉,六根还向用时空”这两句开始,表达了一种豁达、超然的态度。“四大”是指构成人体肉体的物质——地、水、火风;“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里泛指人的感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在生灭变化中并不存在先后之别,人的感官也只有在时空之中才能被感知。这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和时空的哲学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 接下来的两句“难将语默呈师也,只在寻常语默中”,是对前面思想的进一步阐述。这两句的意思是,很难通过言语来表达这种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感悟,因为它本来就是存在于平常的言语和行为之中。这是作者对人生的另一种理解,它强调了人生的自然和随性,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荣誉,而应该活得简单和自在。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以及他对人生的另一种看法。它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优美的语言表达,提醒读者要珍惜生命,活得自然和自在。
创作背景
**《答讲僧》是宋朝诗人朱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背景是与讲僧的一问一答**^[1]^。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当时备受争议,因此一位讲僧质疑朱熹,认为其“学问只居半”^[1]^。朱熹便以这首诗作答,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的理解和态度^[2]^。诗中的“万境心如一”和“更谁论浅深”传达出朱熹的思想境界和对于学问深奥的理解^[1]^。
诗词关键字: 不须 用时 先后
相关诗词
  • 1
    [唐]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 2
    [宋]
    嵬石山前寺,林泉胜景幽。
    紫金诸佛相,白雪老僧头。
    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
    我来属龙语,为雨济民忧。
  • 3
    [宋]
    灯火已收正月半。
    山南山北花撩乱。
    闻说洊亭新水漫。
    骑款段。
    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
    千岩万壑春风暖。
    一弄松声悲急管。
    吹梦断。
    西看窗日犹嫌短。
朱炎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