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二首》
种豆山园中,土瘠豆不实。 攟收能几何,倚杖三叹息。 况此山下田,旱久苗叶赤。 无豆尚犹可,无禾孰供食。 已孤丰稔望,徒费耘耕力。 官吏更索租,真尔从何出。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是作者在种豆山园中耕种的体验和感受,表达了他对贫困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首先,诗中描绘了山园中的土地贫瘠,豆子难以结实,即使精心种植也收获有限。诗人拄着手杖叹息,感叹农民的艰辛。这里的“攟收能几何”形象地描绘了收获的稀少,反映了农民生活的困苦。
接下来,诗人将视线转向了山下旱灾严重的田地,庄稼因缺水而叶子枯黄,赤红一片。虽然还有豆子可以食用,但如果没有稻谷作为补充,农民将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这里的“无豆尚犹可,无禾孰供食”表达了农民面临的困境,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丰收期望落空的失望和无奈,“已孤丰稔望,徒费耘耕力”。原本希望通过辛勤耕种来改变生活状况,但现在却落得空费力气,农民的希望似乎遥不可及。
最后,诗人在结尾处提到了官吏催缴租税的情况,农民将如何支付这些沉重的负担呢?这里的“官吏更索租,真尔从何出”表达了对不公不义的社会现实的愤慨和无奈,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深同情。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注和同情,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
创作背景
《秋后二首》是宋代的诗人徐文卿创作的一组诗。对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目前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但是,从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可以推测一些可能的创作背景。
首先,从诗题《秋后二首》可以看出,这组诗是在秋天创作的。秋天常常被视为一个收获的季节,但也是一个万物凋零、气氛肃杀的季节。这样的季节特点可能影响了诗人的心境和创作主题。
其次,徐文卿是一位文人,他可能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慨。秋天的景象可能引发了他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等主题的思考。
总的来说,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秋后二首》的创作背景,但通过诗歌内容和诗人身份,可以推测一些可能的创作动机和主题。
相关诗词
-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