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海棠》

滴滴妖娆睡未醒,碎花犹带马嵬尘。
少年正抱忧时恨,更有因花比太真。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借牡丹花自况,抒发感时伤乱之情。首句以“滴滴妖娆睡未醒”来写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正像那沉醉春风中的一株牡丹,含苞欲放,娇艳非常,形象生动。第二句“碎花犹带马嵬尘”中的“碎花”指牡丹花瓣,“马嵬”即马嵬坡,是唐代著名史地,这里指杨贵妃死葬之地。此句是说,那牡丹花上似乎还带有马嵬坡的尘土。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比喻,似乎告诉人们:玄宗、贵妃的爱情悲剧,成了后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魂。封建时代有无数的历史悲剧,真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古今中外有深意的作品都揭示了社会的历史背景。 三、四两句则转到诗人自身。“少年正抱忧时恨”,一句直抒胸臆,说明自己正处在忧心国事、悲叹时运的少年时代。“更有因花比太真”,以牡丹自况,暗含把花比作思念玄宗的杨贵妃,进一步抒发感时情感。“少年”指青年时代,暗点主旨;一个“恨”字还可见出诗人心志。最后两句把这一情感表述得更为明确,自己少年时正怀着忧国伤时之心,而今却心事浩茫。更为今朝的春花凋零,令人想到安史之乱带来的苦难。在人见伤怀的花丛中倾诉愁肠,进而又把花比作思念玄宗的杨贵妃,更是曲折含蓄。 全诗在曲折中显现情感的主旨:伤时、叹情、思归。这首诗采用了曲折蕴藉的比兴手法,把思想感情融于形象之中,诗旨点明却不直露,令人味之不尽,咀嚼有余。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以花写人,在抒情中见理趣。全诗比兴自然新颖贴切,在含蓄深沉中透露出理性之光。从内容上看,此诗似受杜甫《秋兴八首》和《哀王孙》的发,可以说它是由感时抚事开导而来的。从艺术上看,它以“花”为线索,将诗人的少年、壮年和今日贯穿起来;而贯穿整首诗的主线则是感情的曲折变化:欢娱——忧虑——深沉感慨。全诗写景如画,用语凝炼,层次分明,比兴巧妙,情景交融,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这首诗通篇比兴,不见有赋笔直陈之迹。而用意既深,又别有寄托。如以为赋、比、兴之外别有所谓“寄托”,则又可见作者运用艺术手法之高超。总之,这首小诗见简古而蕴空灵。这是只有乐府长歌才能达到的艺术境界。把四句“青春玉色宛如花的词章与寄托深远的意义结合为一”这一精妙的艺术构思极为新鲜、独特;遣词用字运笔之间也都令人回味不尽其妙趣。“景因情活而活”,显然,诗篇背后还有动人的画面和生动感人的形象……凡此种种使这首诗篇“命意制形”而不流于率尔操觚(这里不含刻意追求之意),所以它是小诗中的上品。清代张�瑛在《餐樱庑随笔》中评此诗云:“(王建)其五绝句秀丽宛转。”本篇可谓具有代表性的佳作之一。此外还有句值得一记:“不是无心惜落花。”此句是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评说。作者认为他们都有落花的命运和品格——玄宗是“恨落花时春已归”,而杨贵妃则是“不是无心惜落花”。作者借此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看法。这可以看作是诗人对“忧时恨”这一主题的一种注解和引申。 总之,这首小诗表现了王建诗歌的艺术特点:含蓄深沉、意在言外;善于以赋笔叙事、用比兴寄托;语言简炼、富有音乐美等。这些都使这首诗成为优秀的抒情诗篇。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作者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以及由此决定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以上分析仅是我们理解诗歌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应从诗歌艺术的整体性去把握和理解这首诗篇。
创作背景
**《海棠》是宋朝诗人缪鉴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主要与诗人的仕途经历和生活感悟有关**。具体创作背景可能涉及到诗人被贬谪的经历,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然而,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我们无法获取更多详细的背景信息。如果您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感兴趣,建议您查阅相关的诗歌解析和文史资料,以获取更深入的了解。
诗词关键字: 碎花 滴滴 少年
相关诗词
  • 1
    [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2
    [清]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 3
    [清]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