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艇》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自然美的诗歌。首先,从整体上看,诗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通过描绘非鱼、流行、白鸥等自然元素,传达出一种自在、自由、自然的生活态度。
具体来说,首句“撇烈非为鱼”使用了一种生动的比喻,将“撇烈”比作“非为鱼”,既表现了生命的坚韧不屈,又展示了生物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就像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弋,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第二句“流行本处山”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自然的生存状态。流行的事物本来就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就像山一样,虽然经历风雨侵蚀,但依然屹立不倒。
第三句“白鸥自得意”则通过描绘白鸥的形象,表现了自然生物的自在自得。白鸥在海上翱翔,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种自然状态令人向往。
最后一句“相农过前湾”则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农家图景,将读者的思绪带回到现实生活中。在这片自然的怀抱中,人们耕作、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自由、自在、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展示了生命的坚韧和适应性。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自然美的佳作。
|
创作背景
**《渔艇》的创作背景主要是作者李吕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宋朝,许多文人雅士倾向于追寻自然和平静的生活方式,他们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纷繁世界的淡漠。李吕的《渔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歌描绘了渔夫在湖上泛舟捕鱼的宁静画面,借以展示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倾慕。
以上仅是简要分析,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到古诗文网站查询。
相关诗词
-
曙光东向欲胧明,渔艇纵横映远汀。
涛面白烟昏落月,岭头残烧混疏星。
鸣根莫触蛟龙睡,举网时闻鱼鳖腥。
我实宦游无况者,拟来随尔带笭箵。
-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
伊人隔岸,如何不应。
沧海月明风雨过,子欲歌之我当和。
遮莫千重与万重,一叶渔艇冲烟波。
-
多士池塘好,尘中景恐无。
年来养鸥鹭,梦不去江湖。
泉脉通深涧,风声起短芦。
惊鱼跳藻荇,戏蝶上菰蒲。
泛泛容渔艇,闲闲载酒壶。
涨痕山雨过,翠积岸苔铺。
花影沈波底,烟光入座隅。
晓香怜杜若,夜浸爱蟾蜍。
步逸心难厌,看吟兴不辜。
凭君命奇笔,为我写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