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芜湖入新安道上四首》
几回披叶与穿花,于役登临望已奢。 驿路只随晴雪去,山程常被晚云遮。 何村不是王官谷,到处堪为处士家。 石骨鳞鳞溪练疾,故将竹筏代游槎。 ¤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诗人在公务旅途中,穿越山林,遥望村庄的景色。诗人以细腻的感受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的乡村生活。
首联“几回披叶与穿花,于役登临望已奢。”描述了诗人几次穿越花叶丛生的山路,登上高处眺望,感叹此景过于奢侈,即美景过于难得。
颔联“驿路只随晴雪去,山程常被晚云遮。”描绘了诗人在公务旅途中,随着晴天的雪花前行,山路常常被晚云遮挡,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自然的变化无常。
颈联“何村不是王官谷,到处堪为处士家。”诗人赞叹每一个村庄都像王官谷一样美丽,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隐士的家。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赞美。
尾联“石骨鳞鳞溪练疾,故将竹筏代游槎。”诗人描绘了溪流疾驰,石骨如鱼鳞般排列,因此用竹筏代替游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
整首诗以诗人的感受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乡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赞美。诗人的语言生动,意象丰富,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的乡村生活。
|
创作背景
袁中道的《由芜湖入新安道上四首》是在明朝时期创作的,这组诗描写了作者由芜湖前往新安(今安徽歙县)途中的所见所感。具体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地理背景:芜湖和新安都是明朝时期的重要城市,地处长江沿岸,是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作者途经这些地方,可能出于公务、旅游或探亲等目的。
2. 社会背景:明朝时期,文学繁荣,诗词创作盛行。袁中道作为当时的文人,对自然风光和人情风俗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他在旅途中受到景物的启发,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3. 个人背景:袁中道在文学和政治上都有一定的成就,他曾任官职,并多次出巡各地。这组诗可能是在他某次出差或巡视途中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综上所述,袁中道的《由芜湖入新安道上四首》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地理、社会和个人等多个方面,是作者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
相关诗词
-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
住院生涯又一回,前尘处处尽堪哀。
头皮断送身待老,心脏衰残血不来。
七载光阴如刹那,半包枯骨莫安排。
老妻啼笑知何似,眼对门灯彻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