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得胜门净业寺看水同黄慎轩兄弟》

南人得水便忘忧,两日三番水际游。
花露沾衣浓似雨,潭风著面冷如秋。
拖莎带荇流何急,掷雁抛凫浪未休。
天外画桥桥上柳,祇疑身在望湖楼。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生机和动感的诗,描绘了南方人在水边游玩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首句“南人得水便忘忧”点明了南方人喜爱水的特点,同时也透露出人们在水边的愉悦心情,为整首诗奠定了轻松愉快的基调。 接下来,“两日三番水际游”具体描写了人们频繁到水边游玩的场景,展现了南方人对水的热爱。 颔联“花露沾衣浓似雨,潭风著面冷如秋”则从感觉上描绘了水边的环境,花露浓重,似雨打湿衣裳,潭风扑面,冷意如秋。这两句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进一步营造了诗意的氛围。 颈联“拖莎带荇流何急,掷雁抛凫浪未休”生动描绘了水中的景象,莎草、荇菜在水中拖曳,雁、凫在水上翻飞,浪花飞溅,水流湍急。这一联通过对水中生物的描绘,增加了诗的生动感和动态美。 尾联“天外画桥桥上柳,祇疑身在望湖楼”则通过远景的描绘,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画桥、柳树与望湖楼相映成趣,使人怀疑自己是否身处画中。这一联通过远景的描绘,进一步拓展了诗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对水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南方的美丽和生机,同时也传达出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在艺术表现上,诗人运用了细腻的描绘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使诗更加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
创作背景
《得胜门净业寺看水同黄慎轩兄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得胜门的自然灾害有关。得胜门是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之一,在明朝时期,这一带曾经遭受过水灾。诗人袁中道与黄慎轩兄弟一同前往净业寺观看水情,感叹灾害带来的惨状,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通过诗歌,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悲痛,对受灾百姓的同情和关怀。同时,诗歌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无奈和悲观情绪。这种自然灾害与社会的困境,成为了诗人创作的重要背景。
诗词关键字: 花露
相关诗词
  • 1
    [明]
    故人一为别,七见秋夕月。
    今日见故人,故心须发新。
    世情如须发,故人当识察。
    车轮东北驰,车毂终不移。
  • 2
    [唐]
    净业初中日,浮生大小年。
    无人本无我,非后亦非前。
    箫鼓旁喧地,龙蛇直映天。
    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
    书镇秦王饷,经文宋国传。
    声华周百亿,风烈被三千。
    芜没青园寺,荒凉紫陌田。
    德音殊未远,拱木已生烟。
  • 3
    [宋]
    韦提重礼请能仁,愿说西方净报因。
    十六观兼三净业,修之即得往生身。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